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优势 >> 正文 >> 正文

境界的探寻晏殊蝶恋花柳永凤栖梧

来源:箫 时间:2022/12/20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底需要多少钱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应作“蓦然回首”),那人正(一作“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明明是知道三首词的原意,是与“成大事业大学问”不相关的,所以他认为三位词人应该也不赞同他这样去解释这些词。那么他是故意断章取义,还是有如此解读的根据?那我们今天就来读读这三首词。

第一种境界所引的是晏殊《蝶恋花》的词句,原词是: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写怀人念远之情。内容大概是这样的:栏杆外,菊花被烟雾笼罩,像是含愁;兰草沾有露水,似在哭泣。罗幕内外有些轻微的寒意,燕子双双飞走了。明月不了解人们离别的苦楚,月光在天亮后还斜斜地穿过朱红色的窗户透进来。上片写秋天日夜所见的景象,充满着主观的情意,显露出触景伤情、望月怀人的凄苦。下片说,昨夜里秋风吹落了树上的绿叶。我独自登上高楼,就目力所及,遥望着前往天涯的路途。想寄一封书信给你,可是山重水复,天地遥阔,不知你身在何处,又如何能寄到你那里?下片写意识到时序入秋,感叹时光易逝,备感寂寥,因此登楼望远,看着天涯远处漫漫的长路,盼望对方之归来。而道路阻且长,书信无由寄达,既表现思念之殷切,也流露出无奈、郁闷的心情。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三句不过是写秋日之怅望,王国维何以说是追求人生高远意境的第一个境界?这应该是出于一种意兴的联想。就是这三句里有着一种往上提振的精神,不管是在爱情中或是在其他事业的追求上,有着相对的共通性。秋风吹落叶,自然令人联想到年长后一事无成的困境,古诗词常有的悲秋情怀,大致就是这样。这种对生命凋伤的感受,容易让人增加时间的压迫感,使人于不满过去与现在的状况下,逼着自己认真面对未来,找到更好的出路。如果我们不想一直处于失意与不满的情状,长期陷溺在忧愁苦闷中,就得勇敢去挣脱,找到生命的指引,而人生有了定位与方向,才会有前进的动力,才能为生命赋予意义,不至于终日焦虑不安。

因此,在“昨夜西风凋碧树”之后,接着就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独”,可视为想要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时的一种状态,那是个人经过反省后的抉择,一种独立自主的行为,是忠于自己的态度。“上高楼”,可视为从之前的处境中提振起来的一种动作,是生命意志的焕发,表现为对高远理想的向往。“望尽天涯路”,就是登高以后,发现更辽阔的天地展开在眼前,引发出对广远的境界的期待。

在时间的推移变化中,人依然相信心中的一份情,用行为证实它的存在价值,于是努力让自己振作起来,殷切盼望着、思念着对方。这种用情态度,它的精神本质,与追求人生理想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王国维就以晏殊这三句词为第一种境界,比喻人在成长过程中摆脱了昔日幼稚的耽溺与自我的蒙蔽,油然而生的一种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第二种境界所引的是柳永《凤栖梧》的词句,《凤栖梧》又称《蝶恋花》。原词如下: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首《凤栖梧》写春日怀人,上片写倚楼凝望,春愁无边,无人理解的心情;下片写唱歌饮酒都无法纾解的愁怨,透露出为爱而甘心受苦的执着情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句,斩钉截铁地表现出一种执着的热诚。这是十分强烈的誓词,充分展现出无怨无悔、不顾一切的精神。

柳永在词中只是写恋爱中的相思之苦,但这种择一固执而殉身无悔的精神,却不仅见于恋爱中,王国维认为追求人生理想也需要这种精神,所以列为第二种境界。意思是追求理想是一段艰苦的历程,需以专一执着的精神,才能达成。要成就伟大的志业,如同成就幸福的爱情,是不能三心二意的,要情有独钟,选择唯一的理想对象去追求,择定之后就要全力以赴,“生死以之”,“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理想的达成需要时间,时常会遇到难以意料的困境,知难而退的人比比皆是,见异思迁的人亦复不少,我们如果缺乏殉身的热情,不能抱定无悔的决心,终身都难以成就大事业、大学问。

这样看来,王国维以柳永这两句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比喻为追求高远理想需具有的一种专一执着的精神,作为第二种境界,也是合理的联想。

第三种境界所引的是辛弃疾《青玉案》的词句,原词是: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阕词题为“元夕”,上片描绘了元宵节张灯结彩,游人如织,乐声杂作,光影迷离,十分欢乐的画面;下片则写赏灯的男女,以及一段邂逅相逢的情事。整首词充满着动态之美,风在吹,灯在转,车马在走动,箫声在飘荡,女子远去,男子追寻,直到最后一个转身回望,目光才停在“灯火阑珊处”。

稼轩词一向善于用动态的意象,多重的感官书写,营造词境的精神与活力。这首词结合了各种元宵节的元素,写出了充满动感的节日气氛,而尤为难得的是,在人来人往、衣香鬓影之间,穿插了一段浪漫的追求情节,更彰显了这一佳节的人间情味。比起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那首元宵词,用今昔对比的方式,表现好景依旧而人事不同的悲哀,辛弃疾这首《青玉案》则潜藏着一份幽隐深挚的情思,更富感发的意兴,那是因为它展现出一段艰辛的追寻探索的历程。

词的上片主要是交代场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形容彩灯缀满街头,有些像是千万棵树上被春风吹绽开的花朵;有些则像流星雨一般地飘扬在夜空之中。“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四句,接写元宵节游人欢乐的场景——借由车水马龙、乐声飘荡和彩灯旋转等画面,烘托出气氛的热烈和场面的壮观。

下片则从热闹的场景聚焦在人物身上,带出下面的情节。“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两句,落笔在一群妇女结伴赏灯游街的情景上。她们的头上戴着闹蛾儿、雪柳、鹅黄色的缕丝等饰物,一个女子和同伴笑着说着,轻盈盈地掠过男子的身旁,空气中隐约飘来一阵香味,可是转眼之间,那女子便消失在人丛之中了。这处的重点是“笑语盈盈暗香去”,在人挤人的情况下,走在女子的身后,男子只看到她头上美丽的饰物,让他怦然心动的是无意间听到那盈盈的笑语、闻到那淡淡的香气,因此他就产生了倾慕之情,展开了一段追逐的历程。

“众里寻他千百度”,美丽者虽众,他却情有独钟,而千百度的追寻,可见他是多么地用心。但人实在是太多了,他怎么找都找不到,那是多么令人惆怅、令人失望。正当他想放弃的时候,把追寻的眼光收回来,转身之时,“蓦然回首”,竟无意之间看见了她。“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原来她不在热闹的地方,而是在灯火冷落之处,多么令人感到意外。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时候他该惊喜还是落寞?词的情境在翻转之间,做这样的收束,留给读者无穷的回味和广阔的联想空间。

王国维认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样追求的精神与态度,得到乍见的惊喜,正与人所期待的最高的生命意境的体会是相类似的。这就是他所谓的第三种境界。那境界的情境是,我们整个生命投入对理想的追求,踽踽独行,然而最高的意境总是缥缈恍惚,可望不可即,一路走来虽则寂寞,但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偶然间也许会发现所追寻的理想其实就近在眼前。

稼轩这首词未必是他个人切身的经历,他写的应是一种普遍的人间情事,一种爱情模式。人生所有追寻理想事物的心灵体验,似乎都可以归纳出一样的模式来,就是:发现目标,锁定对象,然后锲而不舍地去追寻,历尽艰辛,却不断地遇到挫折,正想放弃时,却突然间发现,其实理想就在眼前。那时会是喜出望外,还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才能体会了。

作品能写出一种经验模式,便有具体而普遍的意义,可以让人发挥想象空间,引发出不同面向的诠释,彼此却有着本质性的关联,那当然未必是作者本身的原意了。由此可见,词虽小道,多写情爱,但词人用情专注热诚的态度,与日常人生处理或追求各种情事,在精神上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我们读词,自然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得到许多启发,借此体会到生命更丰富的底蕴,体悟到一些可以提振人生的意境。

王国维引用三家词,说三种境界,然后说“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因为大词人用情真、体验深、韧性强、悟性高,往往都能入其内,有些更能出其外,所以容易写出既个别又普遍的人间经验,词情不仅动人,引起共鸣,更不时指出向上一路,让人增进对境界的体悟。

回想一下我们读过的词句,像冯延巳的“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晏殊的“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欧阳修的“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苏轼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等等,不是都展现出认真热诚的生命态度,创造了不同的境界,值得我们去探寻、去品味、去契悟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6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