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不但写诗无人能出其右,写词同样是冠绝古今,开百代之先河。
《忆秦娥·箫声咽》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并称“百代词曲之祖”,二者有共同的作者,即诗仙李白,但其实这种说法存疑。两首词同为写“闺怨”的词作,《忆秦娥·箫声咽》与一般闺怨词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词意境博大、苍茫、透着历史兴衰的感慨。
今天我们就来品读“百代词曲之祖”的其中一首《忆秦娥》,体会一下谪仙人的非同凡响。
《忆秦娥·箫声咽》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
在古代的秦晋时期,有一种方言将貌美的女子称作“娥”。
词中的灞陵之地在如今是陕西西安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被称为“灞桥”为长安人士送别之所。
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其地势较高,可俯视长安城,在唐代是游览之地。
咸阳古道指的是秦都咸阳,位于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军事和商业从京城向西北进发的必经之路。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所以“咸陽古道”实为长安道。
玉箫声声悲凉,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看到一轮清冷的明月在秦家楼外。冷月清清,每年桥边青青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凄凉的别离。良人不见啊音信杳杳,只有西风萧瑟,残阳似血,拂照着这首词写的是一个女子魂牵梦萦的痛苦心情。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词人落笔便写一位京城女子,在一个月照高楼的夜里,被萧萧的箫声惊醒了美好的梦境。《方言》卷二说:“秦晋之间,美者谓之嫦娥。”“梦断”,谓梦被箫声惊醒。这里反用《列仙传》中萧史与弄玉的故事,因为善吹箫的萧史爱上了秦穆公的女儿,最后结为夫妻,一起跟凤凰飞去了,那该是何等的美好;可这位秦娥呢,孤身一人,只能在梦里与爱人相聚,偏偏好梦被那凄切的箫声打断,醒来一看只剩下冷冷清清的月色,心里又一个“咽”字,将境界的凄凉渲染得淋漓尽致;一个"断"字,烘托出秦娥内心的失望,将哀婉欲绝的情思描写得流丽而艳丽。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秦娥从梦中惊醒,眼前只有照着楼台的月色;借着月色向楼下看,只见杨柳依旧青青,一如既往,不禁勾起往年在灞桥折柳,送别爱人那种悲伤情景的回忆;而在这首小令之中,不仅起到由月色而见柳色的前后联系的作用,而且加强了对于孤独至于从“柳色”跳跃到“伤别”,既是对汉代以来折柳送别的传统风尚所生发的想象,也是对秦娥怀远之情的进一步刻画。
《三辅黄图》云:“长安东有灞桥,跨水为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行。”“灞陵”一作“灞桥”。“灞陵伤别”,是由柳色触发的对当时分别情景的回忆,它既补明了“梦断”之“梦”乃是与远别爱人相聚的好梦,更为下阕结句的描写埋下了伏笔。“伤离”,本写秦娥之离愁别恨,而以年年贯之,则把多少年、多少代人间共有的悲剧连类道尽,境界顿然开阔,赋予了无所不在这三句一气呵成,层层浮想,句意跳跃,脉络相承,曲尽秦娥梦断后的所见所思。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这两句紧承“伤离别”,写秦娥登原望信,杳无音信的情景。秦娥在清秋节登上乐游原,带着登临远望,望着咸阳古道上爱人的离去,苦苦守候,然而尘埃不起,音信杳无,烘托出秦娥此时凄凉孤寂的深深忧思。
“咸阳”是秦朝的都城,一直到汉唐都是经商从军的必经之地,“古道”更是一种久远的通道,一个“古”字引起无数过客的古往今来的无穷联想,一首《咸阳古道》,道出了词人写词的寥廓境界。
“尘绝”出自《胡十八拍》:“乡音相隔兮尘绝,泣不成声兮气咽。”这三个字,既写尽了咸阳古道上的寂静冷落,也写绝了秦娥孤独无望欲哭无泪的心境,极尽了“伤离别”之情。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词人按照词调的要求,反复用“音尘绝”三字,进一步强调了从乐游原上眺望咸阳古道的凄凉景象,以及秦娥悲凉凄凉的心境,从而引出秦娥眼前所见的只有秋风萧瑟,一轮落日空照着汉代皇陵的荒凉画面。
身登乐游原的秦娥凭高眺望,不见音尘,正将此景尽收眼底,同时,秦娥怀古伤今的弦外之音,也借此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从年年伤别的思念远人,到夕阳陵阙的伤怀,顿时天地为之开阔,意境愈加深远。
此词意境博大开阔,风格宏妙浑厚,不似中晚唐词作,清婉而绮丽。且此词句句自然,字字锤炼,沉声切响,有掷地有声,抑扬顿挫,法度森然,无一字荒率空泛之处,不逞口舌之快。由此看来,设为李太白之色,不如认为是杜少陵之笔。诗风与词风本身,有一种相互否定的趋势。亦非歌席诸曲所能拟望,已开宋词风骨。
陆游曾在《花间集跋》中评价此词:“唐自大中以后,诗家日趋浅薄,其间不复有前辈宏妙浑厚之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