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流行平民化的浪漫音乐歌舞
姚丰辉/文先秦楚国文化很发达,尤其是音乐舞蹈水平达到很高程度。楚国设有专业乐官,歌舞团,有世世代代“伶人”一职的专业音乐舞蹈家族。比如,从事音乐的世家钟氏,鼓氏,传承的都是上古三苗联邦共和国时代和夏商时代的文化衣钵。历史上有著名乐师楚郧公时候的钟仪,还有被楚昭王任命为乐尹的钟建,乐师扈子也是楚国以司乐为职的乐官。一般来说,舞蹈是和音乐相伴而来的。楚国自从商初开国以来一直盛行音乐和歌舞。楚国的音乐和歌舞是源远流长的,最原始出处是当然是承接上古黄帝三苗联邦共和国的时期发达的舞蹈音乐!《庄子*天运篇》说,上古黄帝其实是位音乐高手。其中还精彩描述了黄帝在南方洞庭湖畔演奏《咸池》的绝尘清响之音。即“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那种高超的、动人心魄的绝尘音乐,将南方水泽之乡意境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庄子*天运篇》以黄帝的口吻说,最美妙的乐曲,首先必顺应人的感情,顺应自然法的音律,用五德来推演,用自然来应合。因此,《庄子*天运》中描写了黄帝对音乐的总结之语:“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与德而祛之惧也。”意思是:乐章初听时从惶惶不安的意境开始,由于恐惧就认为是祸患;我又接着演奏了使人心境松缓的乐曲,由于松缓而渐渐逃逸恐惧;乐声最后在迷惑中结束。由于迷惑而导致愚氓;由于迷惑愚氓所以才崇自然法(大道)。自然法就可以凭借德的承载让人祛除迷惑迷茫了。很显然,《庄子*天运篇》记录的黄帝的这段对音乐的评价就表明了,自然法(道)是人类理性思维的标准,自然法(道)使人祛除迷惑迷茫从而回归理性。所以,大凡对音乐有很高造诣的人,一定有崇高的精神信仰。这样的人是具有相当高的人格气质魅力的,是可以用这种气质广泛感染周围的人群的。在一场充满激情的音乐晚会上,在演奏者绝妙的音乐感染下,人性感情绝对是最圣洁的。这就是为什么往往音乐流行兴盛的地方人们崇尚自由、浪漫,热爱和平的原因。你知道历史上像谭嗣同这样一类反抗暴政,有崇高精神信仰的人为何总喜欢这句名言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吗?其实,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的咏者本来就是歌颂反抗暴政抗拒黑暗向往光明的英雄。诗中的“燕市”来自荆柯刺秦王的典故,史记·刺客列传有“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之语。荆柯刺秦王无疑是反抗暴君的独断专横暴戾的崇尚自由的正义行为。而“楚囚”来自《左传》历史记录:(公元前年),楚令尹子文率兵攻打郑国,楚音乐家钟仪随军出征。由于战败,钟仪沦为战俘,郑国把他抓住后,又转送晋国,成了“楚囚”。后晋景公见到“楚囚”钟仪,在监狱里依然头戴楚冠,正气凛然气度不凡,十分钦佩。于是召见钟仪以示抚慰。期间,晋景公发现一个楚国小小身份的囚徒,竟然浑身上下都透着非凡气质。回答问题不卑不亢,一心于自己的专业领域,绝对超然世俗狭隘政治观点,具有自然道德(比德)的一种超凡脱俗的,崇尚和平正义的浩然正气。这样的人,应该放他回去,让他为晋楚两国修好起一些作用。景公采纳了文子的意见,放了钟仪。钟仪回到楚国后,果然使楚国与晋国重归于好,达到了众望所归的和平。这实际上也是他反抗暴力崇尚自由、浪漫、和平的,绝对是正义之举!
楚人在音乐方面的确抓住了自然的“五行”规律,这就是对人的终极关怀的的,追求浪漫生活愉悦的本质意义。所以,那个时候就出现了许多感人肺腑,激发和平浪漫的精神情怀的音乐作品。要说从黄帝、颛顼、帝喾直到后来的尧、舜、大禹,最后到先秦楚国都一脉相承,信仰的图腾都是集普世价值观于一身的风鸟图腾。特别是他们的诗、歌谣、音乐、舞蹈的主题都表现了南方特有的自然神祗的凤鸟崇拜,展现了人性自由与大自然协调一致,充分表达人生的终极意义和社会生活的无穷魅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中记载:“先有黄帝时的《咸池》、帝喾时的《六英》等。以后涂山氏之女等候夏禹所唱的“候人兮猗”之歌,是南方民间歌谣的开始。有娀氏的两个女儿唱的“燕燕往飞”的民间歌谣,是北方的歌舞的开始;夏后氏孔甲在东阳作了《破斧歌》,是东方的歌谣的开始,殷王帝整甲作了怀念故乡的歌曲,是西方歌谣的开始。历代音律歌辞的发展演变,是十分复杂的,庶民百姓一般唱本地的歌谣,诗官采集这些民歌的歌词,乐官记录并谱出它们的音乐,使人们的情志、气质通过各种乐器表达出来。”帝喾是三苗联邦共和国第三代君主。帝喾非常喜爱音乐舞蹈,他叫乐师咸黑制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音乐歌曲,又命乐垂作鼙鼓、钟、磐等乐器,让64名舞女,穿着五彩衣裳,随歌跳舞。在音乐起鸣之后,凤凰、大翟等名贵仙鸟也都云集殿堂,翩跹起舞,此叫“凤凰来朝”。古时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来凤凰。可以说,自黄帝、颛顼、帝喾直到尧、舜、大禹经历三十世君主的三苗联邦共和国的社会信仰的图腾与后来的楚人信仰的图腾一样,都是凤鸟。其音乐、舞蹈主题思想应该一样,特别是舞蹈应该有一种祭祀自然神祗的作用。楚国的祭祀舞蹈是由“五行说”演绎的自然神祗信仰的舞蹈,也可以说是一种宗教舞蹈,也叫巫舞。楚国人有一种对神的崇拜习俗,民间有非常浓厚的宗教信仰,所以,宗教舞蹈非常流行。每年当中有多个宗教节日。就老子《道德经》就记录了楚地平民的浓厚的自由浪漫的节日气氛,并说他看到了大家(楚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的出行,同去参加盛大的节日集会,他们前往野外、闹市,在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原文:众人熙熙,若享于太牢,而春登台。),老子还说:春意正浓啊,街市的众人聚集热闹非凡,唯独我思绪绵绵啊。(原文)惷惷呵,鬻人察察,我独闵闵呵)。这就可见,老子的时代,楚人生活是非常惬意的,说明当时的楚国平民生活相当自由浪漫,每到一个宗教节日,大家经常集在一起到闹市或野外唱歌跳舞,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当时楚人将自然法“五行”规律赋予社会中理性真理的追求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遵守自然规律的好处不是十分明了,于是楚人就赋予这些自然规律以“神”之明命的宗教信仰。其敬畏神的主要目还是为了让社会中不是很理智的人也能够遵循理性规律而行事,将“天下之怪物,圣人之所独见;利害之反复,知者之所独明达也。(淮南子*氾论训》)”灌输到一般人的日常行为举止中,让他们对天地自然有所敬畏!楚国乐器种类齐全,有钟、磬、鼓、瑟、竽、笔[竹/虎]、排箫等。这些乐器在现在的战国楚墓出土的乐器实物得到了印证。其中最闻名中外就是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在地下埋藏了二千几百年到如今还可供演奏。曾侯乙编钟包括钮钟19件,甬钟45件总共这64件钟,钟与钟钧附件及钟架上,均有铭文,共多字。铭文记录了曾、楚和华夏各国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相互对应关系。其中涉及的音阶、调式、律名、阶名、变化音名、旋宫法、固定名标音体系、音域术语等方面,相当全面地反映了先秦楚国乐学的高度发展水平。楚国文化是南方的多民族融合中心,音乐舞蹈亦表现出了多民族融合性的特点。据《宋玉对楚王问》记载,楚国京城郢都上万人参加的歌舞晚会,有各种不同服饰民族参加的大型歌舞会,当时流行音乐唱的都是各民族地区所流行的通俗歌曲,人们一齐演唱起来,简直是载歌载舞,场面十分壮观也十分热闹。宋玉描述:“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思是说,当时的大型歌舞晚会中有个叫《下里巴人》的流行歌舞节目人气最旺,参加进来表演的人达到好几千人,场面十分壮观。其余歌舞曲节目,由于难度较大,能参加表演的也逐渐减少。宋玉这一记载,非常真实地反映了楚国音乐舞蹈是比较流行兴盛,并且是接地气的大众文化。从另一方面也证明楚国是大众化的音乐舞蹈非常普及,绝对是平民大众的文化之邦。中国人大多都知道“俞伯牙弹琴得知音”的故事。俞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人,是当时著名的琴师,精通音乐,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被后人尊为琴仙。伯牙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这也是历史上“楚才晋用”的一例见证。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先秦《列子》史志载。故事说的是,有一年,伯牙回楚国,他乘船来到了汉江口遇风浪,就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息止,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弹了起来。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听到到一个人在岸边赞声。伯牙吃了一惊,细问详情,原来是一位打柴的樵夫在岸上听他演奏《高山流水》的音乐入了迷,情不自禁赞叹!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音呢?便向他打听得知,他就是附近楚国一个村子的老百姓,俞伯牙又问了一些音乐专业知识他居然对答如流。特别是打柴人居然能够从他弹的琴音中说出他的心意,果然证明了那打柴人是弹琴的音乐高手,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俞伯牙在北方晋国这么多年很难遇到一个这么有音乐素养的知音,而眼前的这个打柴的樵夫,一介平民老百姓竟然能够以音乐与他心灵沟通!于是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后来因为打柴人病逝,俞伯牙来汉江口不遇,很是受伤,便把琴摔了!这个故事当然被后人演绎得很悲壮,并在许多流传的文艺作品中给这位打柴人取了一个楚国音乐世家的姓氏的名字:钟子期!其实,真实情况是俞伯牙的知音朋友不叫钟子期,历史上这位打柴人与汉朝时候的楚人钟子期没有任何关系。当然不是一个时代的人物,把打柴人取名叫钟子期不过是后世文人的一厢情愿。但从另外一种角度看,楚人的音乐是平民大众化的。更使我相信楚人,包括底层的平民也追求一种自由、平等、博爱的浪漫幸福精神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