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无中西,声音本无性。然而,人的创作成就了有性的声音,赋予了声音形象与内涵,这就成为了作品,也具备了差异性。
中西方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也演化出不同的民族文化,有着不同的音乐体系。如今的世界,不同的文化总在交织、融合、再生,而将民族性与世界性融合在创作中,也是一代代中国作曲家无法回避又不断尝试创新突破的问题与难题。演奏家亦然。
张玎苑,一个将西方现代创作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有机融合,在演奏中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语言的钢琴家,她温婉舒畅,不但在技巧上得心应手,弹来挥洒自如,在色彩、力度上的变化也相当丰富和细微。
今晚7点《古典音乐时间》节目,主持人周婕就邀请到了钢琴家张玎苑做客直播访谈,一起谈谈她对中西音乐的思考。
一段段乐曲如一段段小诗,构筑出无限的形象符号,那是德彪西音乐下月光的皎洁,那又是江南小镇的流水潺潺,不同的柔情,沁入你的心扉。
这是张玎苑的世界,一个有着老庄化蝶的世界,一个有着咖啡面包的世界,一个老庄在享用完咖啡面包沉沉睡去赴梦蝶的世界。这不是天马行空,这是真实的中西合璧。
钢琴家张玎苑
张玎苑,旅德钢琴家,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首任键盘系主任。她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曾是歌唱演员,母亲是二胡演奏家,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艺术的熏陶,并从此走上学琴之路。
走上音乐道路的张玎苑专业出众,先后师从于陈比纲等教授,并于年在柏林成功举办大师班毕业音乐会,取得国际钢琴演奏最高文凭。而作为钢琴教育工作者和学者,她一直致力于中西方音乐的思考与研究,力图打破传统的文化隔阂,打通中西音乐融合的道路,推广中国传统音乐,憧憬乐迷重拾对中国传统的自信。
6月5日晚,上海交响乐团演艺厅,钢琴家张玎苑《千江映月》音乐会,汇古韵与今声,显中西之交融。
音乐会的上半场将演绎“印象派大师”徳彪西的作品,徳彪西的音乐,用直觉和印象领会景物瞬间变化的特质,以当时象征主义诗歌中追求声韵间微妙效果的艺术风格,把景物、山水、光影变幻成音乐的碎片抹涂在音乐的画布上,打造出视听同步的通感享受。
下半场将演绎耳熟能详的中国乐曲《夕阳箫鼓》、《平湖秋月》、《浏阳河》、《绣金匾》、《茉莉花》等曲目,唤醒你沉睡的中国记忆。上下半场,一中一西,不仅是文化的碰撞,更是对文化的思考,思考西方音乐的中国联系,思考中国音乐的西方发展,思考中西音乐的人格与形象。
视觉中国
中国古时,诸子百家争鸣,“大音希声”、“气韵生动”是哲人们对音乐最早的思考。它同中国国画一般,讲求“留白”,空白与音符相对,两者相互衬托,气韵绵长,相得益彰,听者在袅袅的余音中去天马行空地想象,而又如“大象无形”般,包容百态。
这是没有框架的漫游,兴之所至则乐之所至,乐之所至则情之所至,自由没有框架,无束缚地表达了自身对所再现事物的真实感受,渲染着听众产生丰富的联想。
视觉中国
与中国的写意风不同,西方的艺术讲求写实,力求事必巨细,一点点勾勒出完整的形象。
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到以马奈、雷诺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画派以及以马拉美为代表的印象主义诗歌的影响,法国音乐家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了。
作为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德彪西及其独特的音乐语言颠覆了一个时代。在他的音乐作品中,不再拘泥于大小调体系之中,而是将气氛、色彩提高了乐曲灵魂的特殊地位,开始大胆的尝试。他的作品勇于实验神秘的东方元素,运用五声音阶(例如《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等作品)、全音阶等手法,开始与东方形成了第一层次的联系。
而如今,文化的碰撞时时刻刻,中西的交流时时刻刻,又该何去何从呢?
▽
撰文:胡一帆
原标题:《跟着周婕听古典直播预告
张玎苑我对中西音乐的思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