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先秦时期,农业不够发达,自然灾害和战乱频繁,这些因素使得人们对饮食格外重视,也使得宴饮活动成为反映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而酒文化贯穿了整个宴饮空间,宴饮时人们饮酒作乐,在酒中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在酒中烘托宴饮气氛,在酒中体现伦理亲疏关系。
01汉代酒风
在汉代之前,人们饮酒多是因为祭祀,平常日子不会随意设宴饮酒,但汉代画像中的宴饮几乎都是在生活场景中进行的,很少出现在祭祀场景中。这是因为汉之前,粮食短缺使得需要用粮食酿造的酒液十分珍贵,只有上层贵族和统治阶级才有权享用。
商代建立的礼乐制度也是普通百姓无权触及的,随着春秋战国的战乱动荡、礼崩乐坏,秦穆公“‘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上层贵族和统治阶级中的酒及其文化开始流入平民阶层。
经过精简改编的礼仪制度更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更容易慢慢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中规范人们的行为习惯,汉代酒文化开始逐渐向世俗化发展。
随着汉代的农业发展,人们的生活得以改善,通常不会再为填饱肚子而犯愁。富余的粮食作为原料极大地刺激了酿酒业的发展,酿酒规模因此扩大,饮酒习惯也随之风靡全国。
这一点从汉代众多的宴饮题材的画像中就可以看出,汉人对聚集在一起宴饮作乐的喜爱程度是非常之高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代发达的酒业和盛行的饮酒之风,使得汉代酒文化开始逐渐普及。
02汉代酿酒技术
汉代之前,人们采用曲或者醴来酿酒。到了汉代,酿酒技术大幅提高,尤其体现在制曲方面。人们将谷物煮至半熟状态,取出置于阴凉处,让它发霉成曲。这样制成的曲,会同时含有淀粉酶和酵母菌,可以使酿酒原料中的淀粉物质水解为糖后进行充分发酵,从而产出的酒品质较高。
从发酵原理上看,汉代酿酒采用的是复式发酵法。汉人制曲有专门的场所——“曲室”,用于放置曲料。制曲工具有薄、、槌等,分别用于放置、搅拌和槌打曲料。制曲步骤有二:第一步,繁殖菌落——“寝卧”,将曲料弄湿摊开在竹席上,覆盖以艾草;第二步,将散曲槌打加工成饼状。
《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中记载,西汉时酿酒的用曲投料比例为“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酿成之后“得成酒六斛六斗”。可见汉代不仅在制曲方面有着由散曲到曲饼的跨越,在酿酒技术方面也有了近乎质的变化,为酒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
03汉代宴饮画像中的酒具
汉代酿酒技术的发展和饮酒风气的蔓延,使得酒具成为画像宴饮空间中必不可少的角色。汉画像中的众多酒具图像构成了宴饮空间的一部分,在汉代的宴饮画像里最常见的酒具有饮酒器、盛酒器、挹酒器这三类。
1.耳杯
耳杯作为汉代饮酒的器具,一般置于案之上。如山东省沂水县韩家曲出土的这块半圆形画像,该画像的下层中间部分为主人和宾客相对宴饮,左侧有手持便面的侍者,在宾主二人之间摆放一圆形案,案上有耳杯等器具。
耳杯的外形从上方看呈椭圆形,像是人们双手合捧时呈现出的样子,杯身的两侧有似新月形的杯耳,饮酒者在使用时双手执杯耳,将酒从两耳之间的杯口处饮入口中。西汉时期,耳杯的杯耳微微向上翘起。
东汉时,杯耳则开始多与杯口相平。到东汉末期,杯耳虽无变化,但杯口两端出现向上翘起的形态。
2.卮
除了耳杯,汉人经常使用的饮酒器具还有卮,如四川大邑安仁乡出土的东汉宴饮画像,画面采用浮雕技法刻画了七人宴饮的场景,席间放置案、樽、勺和耳杯等,上半部分的三人中,最右边一人手拿卮面对中间一人,貌似在做劝酒状。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卮均为直口,直壁,有盖或无盖,均有耳,器内黑漆书“君幸酒”,意思为请君饮用美酒,可见卮是用来作为饮酒器使用的。
3.樽
饮酒时除了需要饮器,还需要盛酒器。盛酒器的用处是在饮酒之前将酒装入其中,只做宴饮期间短暂的存放,这需要和长期贮藏存放酒的“贮酒器”的概念区别开来。在汉画像宴饮空间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筒形樽和盆形樽,而肖形樽并没有在汉画像宴饮空间中出现过。
筒形樽常常与承旋搭配使用,而盆形樽则直接置于席或者案上。汉代乐府歌辞《陇西行》中有一句对酒樽使用的描写:“清白各异樽,酒上下华疏。”这里的“清”“白”描述的是酿出酒的形态,即清酒和浊酒,由此可见不同类型的酒使用的容器也各不相同,清酒盛放于筒形樽中,浊酒盛放于盆形樽中。
4.扁壶
观察汉代宴饮画像,如山东省临沂市吴白庄出土的汉画像,在画面右端有两侍者用长棍抬着两只扁壶,准备随时为宴饮提供酒浆。由此分析,扁壶不是宴饮时的主要酒器,其使用方式应是先将酒浆从大型瓮缸中注入扁壶,宴饮时,侍者直接将其中的酒浆倒入酒樽中,以供饮用。
5.挹酒器——勺
《觥记注》载:“勺者,挹酒之器,容一升,与杓同。”在汉代宴饮画像上,常会见到有酒樽就必有勺的配套使用场景。无论是筒形樽还是盆形樽使用时都会搭配以勺,汉人常用勺将酒樽中的酒浆挹注入饮器。
04汉代宴饮画像中的酒礼
经历了秦朝的暴政和动乱,社会秩序和文化礼仪急需恢复,汉代在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的基础上,建立了等级分明的礼制。饮酒礼仪虽然没有照搬前朝,也没有完全摒弃,而是结合之前的礼仪要求做出了改动,使饮酒礼仪由繁琐变得简洁的同时又有着长幼尊卑、身份地位的约束,更好地渗透进百姓的生活。
1.筵席制与跪坐
汉人的筵席制属于分餐制进食,此时还未出现桌椅,宴饮时只能席地而坐,或者铺筵加席。筵的面积较席更大,使用的编织材料也更为粗糙,先将筵铺在地面上,再根据不同的身份加席,身份地位越高贵的人所加的席数越多。
筵席前会摆一张低矮的小案几,这张低矮的食案与当时汉人席地而坐的习惯相适应,案上放着耳杯这样较为轻巧的酒具,像酒樽这类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外的地上。
2.座次安排
汉代虽没有周代那样繁琐复杂的礼仪制度,汉人将宴饮时的座次分为上坐、下坐和陪坐三个级别,宴饮时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座次安排在汉画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由于古代建筑有堂室结构之分,堂和室中宴饮的座次安排也有着天壤之别。
古代建筑往往都是坐北朝南建造,前堂后室的建筑会在堂中举行宴饮,以坐于北而面向南者为最尊,又因古代以右为尊,其次是坐于东而面向西者,再次为坐于西而面向东者,坐于南而面向北者为最卑。
3.敬酒礼
汉人饮酒一般有四个步骤,即拜、祭、巧、卒爵。“拜”,顾名思义即先行跪拜之礼;“祭”,饮酒之前尊者将酒洒一点到地上,祭拜大地;“巧”,进酒之前先咂一小口并对其加以称赞;“卒爵”,即为一饮而尽。汉代酿酒技术虽然较前朝有了很大的进步,但酒的度数依然很低,不像如今的蒸馏白酒,一杯下去就会醉。
由于汉人席地而坐,彼此之间的距离较大,又是跪坐,起身相互碰杯进酒很不方便。所以只能通过举杯示意来表达心意。“引卮进酒上”是身份地位卑者向尊者进酒的通用模式,标准动作是双手捧着酒具,向前上方高举,直立上身并双膝着席,称之为“膝席”。
身份地位尊者也可向卑者进酒,卑者以表敬意须离开筵席,伏地跪谢,称之为“避席伏”。
05汉代宴饮图像中的侑酒活动
汉代宴饮空间中的座次安排成“凹”字形或“一”字形,不管哪种形式的座次安排都留出来一块空余场地,通常用以进行宴饮时的娱乐表演。这无形中也体现了汉人对宴饮的重视和讲究饮酒时热闹气氛的心态。
汉人宴饮时的娱乐表演一般为歌舞百戏,如出土于四川成都羊子山汉墓的一块宴乐图,帷幔将画面分为两部分,一侧是忙于烹饪宴会佳肴的庖厨图,另一侧是正在进行盛大宴会的宴乐图。
宴乐图中主人与宾客跪坐于各自的席位上,中间空余的场地上正在进行着种类繁多的歌舞百戏和杂技表演,其中有旋盘、跳丸、飞剑等,最右端有一排伎乐在吹排箫为其伴奏,好一派热闹的宴饮场景。宾主不仅会观赏表演,有时还会亲自加入表演,为宴饮助酒,来增添热烈的气氛。
06小结:
饮酒使用的器具作为构成酒文化空间的物质基础,承载着汉代人的酒文化;亲疏有序、尊卑有别的礼仪制度作为支架构建出酒文化空间的骨架,约束规范着宴饮时尚酒的汉人;丰富多彩的侑酒活动更是丰满了酒文化空间的精神层次,反映出汉人喜爱热闹和讲究排场的心态,透露出对美好生活的讲究和向往。
与其说酒文化空间包含了饮酒器具、饮酒礼仪和侑酒活动,不如理解为是它们通过有机结合创造出了这样一个充满酒文化的空间,能够让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汉代人宴饮时的热烈气氛,也更深刻地体会其中反映出的浓烈酒文化,而这酒文化的整体空间向后人传达着汉代稳定的社会政治、富足的经济生活和有序的礼仪制度,也为之后各朝各代的礼仪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中华文化继续深化和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