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歌》和《红豆曲》出自《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冯紫英请客,贾宝玉赴宴,席中宝玉说道:“如今要说悲、愁、喜、乐四字,却要说出女儿来,还要注明这四字原故。说完了,饮门杯。酒面要唱一个新鲜时样曲子,酒底要席上生风一样东西,或古诗、旧对、《四书》、《五经》、成语……”宝玉又说道:“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于是拿琵琶听宝玉唱道:“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女儿歌》的悲愁喜乐,说尽一个女子的一生。《红豆曲》的悲歌婉转,有道不尽的缠绵悱恻。读过了后二十八回的红楼梦,我们知道《女儿歌》就是描述了宝钗的生平。
“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宝钗选秀女失利后,就瞄准了宝玉。“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宝钗的《柳絮词》就赤裸裸的表现出来志在必得的气势。怎奈宝玉情有独钟,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宝钗蹉跎岁月,独守空闺。“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这个情节是宝玉回到大观园,找到黛玉的遗骨,和宝钗一起安葬之后,两个人成为夫妻的事情。“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是宝玉宝钗成婚后,宝钗逼迫宝玉求取功名,宝玉离家出走。“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这个就是宝钗色诱贾雨村的片段了。宝钗成了梦寐以求的宝二奶奶,但是最终还是失去了贾宝玉。贾宝玉的一片痴心始终在林黛玉哪里。
《红豆曲》就是对黛玉的爱的宣言。描绘了一个为爱痴狂,寝食难安的痴情人的形象。但是《红豆曲》只是表达男女相思之情么?其实我们仔细揣摩,却会发现这里隐藏的秘密。
首先我们看到“血泪”
我们知道黛玉前世是绛珠仙草,为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今生来还泪。他们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偶尔的小吵闹,黛玉常常垂泪,只是一会就雨过天晴,和好如初。大观园里怡红院和潇湘馆临近,如果想念,一会就到。黛玉的眼泪,不过是临风流泪,感时伤怀。不会达到“血泪”的地步。那什么是“血泪”呢?
“我行其道,鞠为茂草。我履其房,物存人亡。抚膺涕泣,血泪彷徨。”——晋·陆机《赠弟士龙诗》 这里的“血泪”就是带血的眼泪。一般指极度悲痛而流的泪。这是物是人非,悼亡之诗。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明·方孝儒《绝命词》这是作者用生命写的篇章。
将书封断指,血泪染罗裙。——清·吴伟业《阆州行》这是鲜血和眼泪染就的信件。
这些“血泪”有真正的鲜血眼泪,有忠臣的义愤,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的伤悼。绝不只是小儿女的情感游戏。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这里的“风雨”也不只是自然界的风风雨雨。而是像苏轼《定风波》“也无风雨也无晴”里的象征,生活上的风风雨雨,政治上的风风雨雨。
那是什么样的“风雨”呢?
在《吴本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第93回《山雨近阊阖笼霭晦风云喧末世漫尘烟》里贾府遭遇了抄家,流寇侵袭家宅动乱,宝玉被劫持,只剩下黛玉持家,最后自缢身亡。两个人阴阳相隔,末世动乱,血海深仇。这才是正真的“滴不尽相思血泪”呢。
最后的“隔不断的青山隐隐,绿水悠悠”也让我们想起杜牧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样的抒发黍离之悲的诗句。开不完春柳春花满花楼,你会不会想到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所以《红豆曲》不只是表达男女相思之情,更是表达了失国之悲,亡国之恨。
《红楼梦》的主旨就是“怀金悼玉”“玉”就是林黛玉,也是影射了崇祯帝。崇祯帝自杀,大明倾覆,作为臣子的吴梅村怎么不伤怀?“金”是薛宝钗,影射顺治帝。“怀”字有很多种解释,有一个是归向,使降顺的意思。我感觉这个才是作者本意,作者在明亡后,归向清朝。就像在第九十八回《拾旧帕悲悼寂寞骨里》埋葬了黛玉的尸骸,宝玉和宝钗就鸳鸯帐底卧鸳鸯一样。所以能解读《女儿歌》和《红豆曲》就是能理解作者写作宗旨了。那就是这部作品是作者归顺清朝之后,悲悼明朝的作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