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无
先来问大家一个问题,汉武帝的真名叫什么?
我小的时候,正好电视上播《大汉天子》,讲的就是汉武帝,平阳公主,卫青,卫子夫等等一群人的故事,当时看得真是热血澎湃,心情随着剧中人物的遭遇剧烈起伏,这样的感觉,现在是怎么也找不到了。
一方面是自己长大了,更能控制自己的心情,另一方面也是现代的电视剧,给人的感觉就是少了点什么。
因为《大汉天子》,汉武帝在我心中的形象一直是很正面的,后来自己研究历史,才对汉武帝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了解,虽然还是无法盖棺论定,但至少不是盲目的喜欢和崇拜了。
汉武帝的文学水平在诸位皇帝之间算高的,喜欢文学,提倡词赋,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墨客。
今天我们要看的一首诗,就是他的代表作《秋风辞》。
这首诗虽然是即兴的作品,但是身为帝王的汉武帝,对于人类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的悲剧,明显感受比一般人都要深一些,所以蕴含在其中的情感比之一般的生死感慨都要深刻。
沈德潜称它为“《离骚》遗响”,鲁迅则评价它“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说明这首诗在清丽流转的词句当中,也有着深刻的人生寄托,不失为历史上存生死之叹的一篇佳作。
他的创作时间是在公元前年的十月,汉武帝到山西省祭祀土地神,途中传来了南征将士的捷报,于是上下欢喜,携群臣泛舟汾河,宴饮宾客,在酒酣耳热之际,突然涌起了岁月的感慨。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虽然自己归为天子,也终究免不了和百姓一样归于尘土,生命所蕴含的悲剧性,被天子这个身份无限的加深了,于是遗恨万千,写下此诗。
秋风辞两汉:刘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这首诗,与我们平时读的最多的唐诗不同,它是诗歌还没完全发展成熟时候的作品,不像格律诗那样森严有条理,在表情达意上更加奔放,也更加趋近于诗经楚辞的韵味。
诗有点长,每一句我们都可以当成一层来看。
第一层起兴,秋风起,雁南归,草木黄落,天高云飞。两句话就塑造出一个完整的秋天的景象,风、云、草木、大雁,都沾染着浓烈的秋意,实际上已经暗示了汉武帝在后文将要表达的情感。
第二句主要用比,以兰之秀和菊之芳比喻佳人,见到这些香草,就怀念起远方的佳人了,这里的佳人是谁,可能是宫中的某位妃子,汉武帝在异地他乡见到这样苍凉凄怆的景象,就怀念起了宫苑中的某个人,可能就是那位“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佳人”李夫人,这时候的她已经去世了,武帝仍旧念念不忘。
佳人还有可能指的是汉武帝的雄心壮志,那些宏伟的目标无法一一去实现了,因为时节到了秋天,自己的人生也将近秋天。
第三句给场景,应和了背景中宴饮中流的背景,将这个场景塑造的极其美好。
只是,在音乐响起的时候,在萧鼓声声,棹歌阵阵的时候,欢乐达到了极点,悲哀,也就随之而生。
少壮能几时?
拥有多少荣华富贵,终究还是要变老,化成尘灰的。
就这样,经历了一波三折的情感起伏,见到秋天,怀念佳人,宴饮中流,歌舞奏乐,最后发出这样一声深深的感慨。
而且这样的忧愁,并不属于汉武帝个人,红尘中的每一个人,最终都要面临亲人的离世,自己的离世。年华一如河水一般,不舍昼夜的奔腾着,由此带来的欢乐与悲伤,只好自己去领略,去体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