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前景 >> 正文 >> 正文

宋朝文学家范仲淹,为何一生忧患多于欢乐

来源:箫 时间:2023/6/21
白癜风诊疗目标 http://m.39.net/disease/a_5593862.html

宋朝文学家范仲淹,为何一生忧患多于欢乐?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流传千古,然而仲淹本人的一生实在是忧患多于欢乐,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人生忧多乐少,惟自适为好。而仲淹的整个前半生,从婴儿到入仕,可以说一直都是生于忧患当中。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二十九日,仲淹生于真定府(河北正定)。这时候他的父亲范墉刚来这里做节度掌书记不久。宋人传有范仲淹生于徐州、死于徐州的说法。范墉卒于徐州节度掌书记任上,而他去世的时候范仲淹才刚刚两岁,因此当时的人便想当然的以为范仲淹是生于徐州了范仲淹的四代祖范隋,唐末为躲避战乱,举家迁往苏州。其后数代便都是在钱氏吴越政权中做官。太平兴国三年(年),吴越献土,范墉兄弟六人随钱氏入朝。作为割据政权的归顺之臣,尽管他们不乏才华却也难得重用,一直是作为小官仕宦四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病逝于徐州任上。母亲谢氏孤苦无依,便改嫁长山朱文翰。仲淹也就冒姓朱,取名朱说。此后仲淹便随朱文翰从宦于州安乡、淄州长山等地。范仲淹的童蒙教育很早就开始了,此后的教育也一直没有荒废,这显然需要有朱文翰的支持。后来朱文翰在长山做官时,仲淹便自己和刘姓同学一起在长白山的醴泉寺里刻苦读书。这段读书的日子还是比较艰苦的。他们两人每天煮一锅粟米粥,等到粥凉凝结以后,就用刀划分为四块,早晚各吃两块,菜就是半钵盂水加点盐和几段韭菜。这样的苦读生活,一过就是三年。后来仲淹有诗说自己是长白一寒儒,指的就是这段在长白山断齑画粥的日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长白山读书几年后,范仲淹离开了朱家,只身去了南京,到那里的应天府书院继续读书。之所以离开长山去南京,据说是范仲淹终于发现了自己的身世。因为朱氏兄弟花钱大手大脚,范仲淹多次加以劝告。朱氏兄弟终于忍不住了,就抢白道:我自用朱家自己的钱,关你什么事?范仲淹一听此话大惊,难道自己不是朱家的吗?这时候就有知情人人告诉他说:你是姑苏范氏之子,后来太夫人带着你改嫁朱氏。知道了自己家世的范仲淹,感愤不已,决定自立门户,于是就毅然离开朱家去南京读书。范仲淹这时已经23岁了,在这个时候才知道身世,说明朱长翰待仲淹母子应该还是不错,在此之前,朱文翰显然是将仲淹与朱家兄弟一视同仁,而朱氏兄弟也是在无意之间说出这种话。因此仲淹的这次出走游学倒不是对朱家不满,只是自伤身世,不愿再依傍他人,希望自己能够重振家风。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应天府书院是当时四大书院之一,读书条件也都相对好些,但仲淹的读书生活依然艰苦。仲淹在书院经常是衣不解带,昼夜讲诵,夜深倦怠了,就用冷水洗把脸,饭也是常常难得吃饱,有同学馈赠珍馐,但仲淹很要强,都谢绝了。仲淹一心读书,心无旁骛,很少出去游玩。有次当时的真宗皇帝路过南京,大家都出去看热闹,一睹圣颜,只有仲淹不为所动,照常待在房间里读书。有人问仲淹为什么不出去看看,仲淹答道:皇帝终归是要见的,以后再见不迟。孟子曾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怀抱着自强自立的心情,仲淹在逆境中奋进,困而学之在书院又攻读了五年,不但身通六艺,也磨炼了坚强的意志。在书院里仲淹写了一首《睢阳学舍书怀》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于心还乐,琴過懂君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仲淹没有对自己的不幸身世自怨自艾,对于艰苦的读书生活,仲淹以颜回为榜样,人虽不能堪,而自己乐在其中,仲淹也相信,斯文未丧天生我村必有用。仲淹以后能够忧国忧民,宠辱不惊,不汲汲于富贵,可以说是与他早年的这种艰苦游学经历分不开的。不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从这种艰难困苦的环境和心境中走出来的范仲淹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这不就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吗。然而在书院学成之后,自负王佐才的范仲淹仍然是志不得伸,他的逆境还远没有结束。在应天府书院苦读了五年后,范仲淹参加了大中祥符八年的科举考试,进士及第,时年27岁。这一年共有人考中进士。及第后范仲淹被任命为广德军(今安徽广德)职司狱讼的小官。第年又到了亳州,做了四年的幕职官。接着,范仲淹又到泰州做了一任官,监西溪盐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亳州之后,范仲淹奉母命归宗复姓。在上表中范仲淹写道在投秦,人境窃同于张禄。名非伯越,乘舟偶效于陶朱。陶朱、张禄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和范雎,他们因为别有怀抱,于是改易姓氏或投奔外国,或隐遁江湖。这一联不是仲淹的原创,而是五代时一个叫郑準的读书人写的。当时有一个军阀叫成汭,本姓郭,发迹后想复姓郑準就代他写了这个复姓表。现在仲淹把它拿来用在自己身上,比原作要贴切多了。在淹留泰州这样东海寂寞之滨的时候,范仲淹看到了泰州前任副长官吕夷简的《西溪看牡丹》诗:异香浓艳厌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开向东风应有恨,凭谁移入五侯家。仲淹对诗中所表达的失落感不以为然,和了一首诗:阳和不择地,海角亦逢春。忆得上林色,相看如故人。同样是在这里,仲淹还写了一首《西溪书事》:卑栖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蒙叟自当齐黑白,子牟何必怨江湖。表现出自己的豪迈情怀。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仲淹的前半生忧多乐少,但仲淹并没有以自己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在沉沦下僚的时候,仲淹也并没有因此消沉、怨尤,磨灭。仲淹入仕之前在应天府书院攻读时,母亲天天在家烧香拜佛,因为仲淹久而不归,母亲常常暗自饮泣,眼睛也差点因此失明。仲淹任职广德的时候,就将母亲接了过来,侍养尽孝。然而仲淹一直官途不顺,将母亲接到广德以后,依然过着贫俭的生活。

范仲淹后来在给孩子的信中曾回忆当时的清苦生活,范仲淹的妻子自己做一切家务事,料理炊事母亲也常常是粗茶淡饭。后来改官毫州时,因为没有盘缠,范仲淹只好卖掉家里唯的一匹马筹资上任。天圣四年,仲淹38岁的时候,母亲去世。母亲清苦一生,而自己仕宦不显,未及荣亲,使母亲到了晚年都未能过上好一点的生活,范仲淹痛感自己未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一直到老都念念不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天圣五年,晏殊来做应天府的长官,他推荐范仲淹执教应天府学仲淹等于是回到了母校任教。仲淹在学校两年多,非常敬业。为了督导学生,仲淹经常住在学校。晚上晚自习的时候,仲淹经常会到学舍突击检查。有次看见有偷偷睡觉的,就揪起来责问,学生谎称:刚才读书疲倦了,刚刚躺下。仲淹问:未睡的时候,在读什么书?学生就胡乱说一本。于是仲淹就取书提问,回答不出就受罚。严师出高徒,四方从学者辐辏而至,好多日后的宋学名流都曾就读于此,如孙复、石介等。仲淹的初次教学,就出手不凡,显示出一个优秀教育家的潜力,这一段教学经历也为日后仲淹的积极兴办地方学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教学的同时,仲淹也积极关心政治,执教的第一年仲淹给朝廷上了万言书,提出了改革的主张,得到宰相王曾的赏识,于是晏殊便推荐仲淹到京城参加学士院考试,天圣六年(年)十二月,范仲淹守母丧期满,召为秘阁校理,跻身清流,开始立朝生涯。而这时候范仲淹已经40岁,从27岁中进士,如今已是沉沦下僚14年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