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泉州文旅
年12月5日上午,由泉州古城办、泉州文旅集团主办的“小山学堂·泉州学讲座”文史系列第一期第三讲在小山丛竹诚正堂精彩开讲。
主讲人为原泉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原泉州市文化局副局长陈日升先生。
讲座由泉州师范学院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孙静主持。
在两个小时的讲座分享中,陈日升先生从“认识文化泉州”的主题切入,以《蓝蓝泉州湾》歌词创作的经典故事、泉州南音文化、闽南语方言及闽南字三个方面串联起泉州多样的文化。
蓝蓝泉州湾青青戴云山
“蓝蓝泉州湾,青青戴云山,海上丝路从这里铺向世界……”一首《蓝蓝泉州湾》唱出了泉州人的深情,道出了对家乡的热爱及浓烈的乡愁。
当初,陈日升先生希望泉州能拥有像《太阳岛》一样在当地传唱的歌曲,便开始着手创作,但是酝酿了两年,也没有写出满意的歌词。在一次接待蔡国强先生的过程中,被德化九仙山烟雾缭绕的景象所触动便灵感迸发。
“青青戴云山”这句歌词是最先在陈日升先生的脑海中蹦出来的,戴云山脉横亘于泉州土地上,他希望从大泉州的概念着眼,抛开大部分人都会写的东西塔、开元寺、晋江水,“蓝蓝泉州湾”这句歌词应运而生。陈日升先生以磅礴的气势描绘出泉州的大好河山,展现泉州的包容进取和灿烂的人文历史。
泉州土地上薪火相传的历史文脉,成就泉州人的文化自信。陈日升先生用数据说话,他指出,泉州的土地面积是的一千分之一,泉州的人口是的两百分之一,泉州的GDP是的一百分之一,泉州拥有的文物是的五十分之一,这一些数字无一不凸显出泉州的繁荣。
在此基础上涵养泉州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陈日升先生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推广泉州文化,以此唤起大家对泉州文化的重视。
传承南音保护传统文化
陈日升先生称,南音是泉州非遗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泉州文化的灵魂。
曾任泉州市南音艺术家协会会长的陈日升先生,致力于推动泉州南音文化的传承。讲座现场,他特地请来了他的南音弦友为大家演奏了南音经典曲目《梅花》的片段。
表演完毕,陈日升先生逐一介绍了南音乐器。尺八洞箫从汉代传到现在还留在南音里面,它的长度决定了其音高。南琶不同于北琶,它是横弹琵琶,在敦煌壁画等历史遗产上都有它的身影。以蛇皮制作而成的三弦,音调比南琶低一个八度。陈日升先生指出,南音乐器如此的设置,体现出了古人的聪明之处,在一千年前就能够发展出多声部的演奏方式。而二弦(奚琴)多用松木制成,配合洞箫完成南音的主旋律。这四种乐器配合起来奠定了南音余音绕梁的基调。最后再以拍(古称“节”)控制整个乐队的节奏,应验了古语里的“执节而歌”。
全世界有闽南人的地方,就有南音。陈日升先生称,南音起源于泉州,并且以泉州的方言音为歌唱的标准音,这是属于我们的,属于泉州的本土文化。
讲好闽南语营造泉州氛围
营造泉州文化氛围最重要的部分除了南音,便是闽南语。陈日升先生对闽南语有着深刻的研究,他在年至年这七年的时间内与晋江电视台共同打造了《说文别字》这一节目。
《说文别字》旨在探寻闽南语方言中对应的文字,陈日升先生作为嘉宾经常为观众解答一些读得出来却写不出来的字。他以“零食”一词为例,这个词在闽南语中写作“时馐”,过去有人将其写作“四寿”,为祭拜祖先时所需的四样食品。而在台湾地区有人将它写作“四秀”,陈日升先生查阅文献资料,在韩愈为其去世的侄儿写的祭文中找到了“聊备时馐”一话,因此确认了“时馐”的正确写法。
闽南语对应文字的探寻引发了陈日升先生的思考,闽南语作为泉州的方言,与古汉语之间有着深刻的渊源,在此历史背景下,他怀着对家乡的热爱,着力研究闽南语文化,推动着泉州文化的发展。
——————————————————
陈日升先生在小山丛竹古书院的第三讲,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着余音绕梁的南音,娓娓道来他与泉州文化的故事。讲述了泉州悠久的历史与薪火相传的文化命脉,强调了传承是对泉州文化最有效的保护。
接下来,小山丛竹古书院将继续邀请在地文史先生开展泉州学讲座,挖掘泉州的历史文化底蕴,涵养深厚的文化自信。
作者/来源:泉南文化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