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前景 >> 正文 >> 正文

洞箫音乐中的历史文化人物寒山大士

来源:箫 时间:2022/7/11

在此文中,我们通过著名香港箫笛演奏家、造箫家谭宝硕先生创作的两首洞箫曲《寒山偈》、《寒山问禅》,以及传统洞箫曲《寒山僧踪》,来认识了解影响后世千百年的诗僧寒山大士,以及我们熟知的“和合二仙”文化寓意。

一、寒山大士生平

寒山,生卒年、字号均不详,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寒山诗相印证,指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自号寒山。

他以桦树皮作帽,破衣木屐,喜与群童戏,言语无度,人莫能测。常至天台国清寺,与寺僧丰干、拾得为友,将寺院残余饭菜倒进竹筒,背回寒石山维持生活。

二、《寒山偈》---洞箫曲中的寒山诗

寒山大士经常在山林间题诗作偈,其诗通俗,表现山林逸趣与佛教出世思想,蕴含人生哲理,讥讽时态,同情贫民。后人辑成《寒山子诗集》3卷,《全唐诗》存其诗首。元代传入朝鲜、日本,后译成日、英、法文。

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寒山有一首诗:“我心向明月,碧潭澄皎洁。何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这就是一个修行人的情怀,心就象明月、寒潭一样清澈,但是也无须说出来。修行的人是无我的,不追逐任何自己的东西,所以不能说自己到了什么境界,这就从中看到修行人的情怀。

谭先生洞箫曲《寒山偈》即由此偈创作而来,并将音乐画面定格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僻远深山中。前奏狂风呼啸,起音即以交叠音模拟大雪纷风,伴以古琴之音色,更显得行路之难。曲中主旋律在不同音区交织往复,呈现了一幅在风雪中自在行吟的诗僧形象。

三、洞箫曲《寒山问禅》

有一次,谭宝硕先生到天台山寻访寒山修行的地方,此山有一个山洞,寒山和尚就在山洞里修行,写下了很多诗篇。

那个山洞现在我们去看,依然能感觉到那种荒凉,那种险要,但是修行的人,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为的是关怀天下众生,点燃了自己的火光照亮了他人。有感于寒山的博大胸怀,谭先生创造了洞箫曲《寒山问禅》。

谭宝硕先生洞箫曲《寒山问禅》现场演奏版

四、洞箫曲《寒山僧踪》与寒山拾得、

“和合二仙”寓意的关联

《寒山僧踪》是由陈大伟作曲,台湾词曲作家陈建名作词的一首广为流传的优秀作品。这首歌是用箫独奏的,音乐平稳流畅,如静静的夜,月光照在我的心,心里感觉一片宁静。无德禅师评价此曲: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

以上引用的曲子,系著名古琴演奏家龚一先生与箫笛演奏家罗守诚琴箫合奏的。整首曲子古琴与箫声平分秋色,法度严谨,完成了云和水的两相遥望。如入定的老僧,如访禅的夜客,在心灵深处一问一答,一切随着琴箫的张弛,尽在不言中。

此曲有两句歌词:“寒山鸣钟声声苦乐皆随风,君莫要逐云追梦。拾得落红叶叶来去都从容,君何须寻觅僧踪。”其中的寒山、拾得,既有其实际所指,又暗寓寒山、拾得两位高僧。

“和合二仙”是中国传统典型的象征形象,“和合二仙”就是寒山、拾得二位高僧的菩萨化身。

千百年来,“和合二仙”作为“家庭和合、婚姻美满”的意义,早已深入人心。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合二仙”又被赋予新的象征意义,它是“和合文化”的象征,也是“和谐社会”的象征,更是“和平世界”的象征。

寒山、拾得的诗(尤其是寒山),具有脱俗的气韵与禅机,对于世俗名利荣华,全不措怀。不唯具有徜徉于大自然的坦荡胸怀,而且往往有警醒佛教徒的精辟之句,因此甚为后人所推崇。至今还对修身养性具有意义,成为“和合文化”的精要。

著名的“寒山问拾得”中表现的是他们两人之间的一段对话,可见他们的姿态: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在这段对话中,寒山问得很好,拾得答得很妙。在拾得的回答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豁达、那种超然、那种大度、那种洒脱,对今人来讲仍有意义。

五、寒山与寒山寺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贞观年间,由当时的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寒山寺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一块石碑上面镌着唐代大诗人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块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

精彩推荐

吹了多年的箫,进步缓慢

如何突破瓶颈

来看看谭宝硕先生与他的洞箫“武林秘笈”。

立即阅读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