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
神州十三号航天员进驻中国空间站,
小余儿在直播中,
见到了一个熟悉的包装盒,
里面放的很有可能就是中泰竹笛!
中泰竹笛飞上“天宫”
10时02分,当3位航天员正在整理装备时,中央电视台直播画面上突然“闯”进一个不速之客——一个烟灰色的长盒型物体缓缓从翟志刚身下飘浮起来,一边还做着优美的“翻滚”造型,翟志刚伸出右手敏捷地抓住该物体,端详片刻,似乎在确认着什么。
杭州竹笛行业协会会长董雪华、杭州竹笛行业协会秘书长鲍向前在努力“确认”该物体。经过一番比对,鲍向前说:“从包装上看八九不离十,就是我们中泰制作的竹笛。很可能是神舟十二号的航天员聂海胜把它留在中国空间站的。”
中泰竹笛外包装设计者程缘分析道:“从盒子的色彩、版式,包括中间的烫金logo腰封和字体的位置来看,就是中泰竹笛。”
早在9月1日央视播出《开学第一课》时,就在《太空课堂》环节连线到天宫号空间站。视频里,航天员聂海胜在神舟十二号上展示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竹笛!中泰作为“中国竹笛之乡”,当天就刷爆了朋友圈。
▲9月2日聂海胜展示中国竹笛
从卖原材料到自主生产
紫荆笛音奏响共同富裕的动人乐章
笛子是中国传统乐器,距今已有数千年悠久历史。天下竹笛数江南,江南竹笛看中泰,中泰自元代以来就有伐苦竹制御笛的文化传统。中泰现有苦竹面积2.8万亩,竹材蓄积量达5万吨,有“南乡竹海,绿色宝库”之称。
杭州竹笛行业协会会长董雪华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泰紫荆村的苦竹就被作为原材料卖给各地的民族乐器厂。”
经历了靠卖原材料为生的阶段,紫荆村民很快意识到只有掌握了制作竹笛的技术,才能从卖原材料变为卖产品,增加收入。“上世纪90年代开始,第一批村民跟着来自上海民族乐器厂的师傅开始学习制作竹笛。”回忆起当时的学徒生活,董雪华说:“学制作竹笛的第一步,就是辨别苦竹的品质,不同内壁厚度、不同节长、不同梢度的竹笛吹出来的音色会有很大的区别。”
学会了辨别原材料的品质,村民们从此掌握了产业的核心要素,纷纷开始自立门户。如今,为传承制作竹笛的核心技术,中泰每年都会组织竹笛制作技能大赛,以发展乡土人才队伍。
▲今年举行的“紫荆杯”竹笛制作技能大赛现场
要想提高竹笛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使其成为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更需要持之以恒、与时俱进的发展机制。近年来,中泰街道围绕提高林产品竞争力,促进林农增收,积极推行林业产业化扶持政策,以“扩量、提质、增效”为重点,大力鼓励发展紫荆笛竹用材林的培育,开展竹笛制作工艺改进和竹材综合加工利用等措施。
年起,借助被确定为余杭区《联合国森林文书》履约示范建设展示点的机遇,中泰街道根据国家林草局履约建设要求和项目计划安排,开始加强与高校、行业专家合作,奔着打造全产业链特色小镇的目标,稳步推进履约示范点项目建设。
如今,中泰街道紫荆村竹笛产业已成为超3亿元产值的主打产业,占国内外竹笛市场量的85%以上。紫荆村现有余家各类笛箫制作企业及作坊,是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中泰街道充分发挥环境资源特色优势,做深做细竹笛文章,独具特色的游客服务中心已建设完成,与之相配套的竹笛文化博物馆、笛箫演艺培训中心和企业销售展览园即将华丽揭幕。下一步,中泰街道将持续放大品牌效应,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全力打造“创新花园、竹笛之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