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前景 >> 正文 >> 正文

浓绿香来清胜花四首初夏古诗词,恬静优美

来源:箫 时间:2025/3/4

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浅浅夏日,时光美好。

一抹绿意浸染了芳菲。一股暖风触动了心灵的诗意。

此时,何不拥抱季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让自己在岁月流光中静赏:“浓绿香来清胜花”的芬芳旖旎!

初夏,一缕绿香慰早行

初夏早行

缪烜

晓上征骖月半斜,

居人未起露沈沙。

雨鸠南北隐相唤,

浓绿香来清胜花。

早行,不是一件令人欢喜的事,但有时也是不得已的事。

古人早行,总在枯燥乏味中找到乐趣。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是温庭筠早行所见之景,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历历在目。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这是陈与义独特的“早行”图,半醒半睡过了座小桥,朦胧中,耳边传来稻田深处唧唧虫鸣。

清代诗人缪烜的早行也别有一番风味,斑鸠的叫声,荫荫绿草中弥漫着一股清香,这种感觉真好,比春天的花团锦簇更令人陶醉。

初夏,一抹新晴撩心扉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雨过天晴,初夏的农村田园,明净清新,空旷开阔,足以撩动赏景人的心扉。

放眼眺望向田野,视野开阔,空气中不见半点雾气尘埃。

高高的外城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成荫,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

银白色的河水波光粼粼,岸边的田地在阳光下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山脊背后有苍翠的山峰,此时也清晰明亮起来。

有人说,任何一幅风景,如果没有了人的活动,总是缺乏活力。

诗歌的前面,王维已描绘了一幅澄清精致的山水图,在最后两句中,他给这幅静态的画面点缀出人。

农忙时节,人们正在田亩间忙碌的干活。仿佛间,看到了安详和谐的田园瞬间充满了趣味。

初夏,一片桑麻忘得失

村居初夏

陆游

天遣为农老故乡,山园三亩镜湖傍。

嫩莎经雨如秧绿,小蝶穿花似茧黄。

斗酒只鸡人笑乐,十风五雨岁丰穰。

相逢但喜桑麻长,欲话穷通已两忘。

爱国词人陆游总在闲适优雅山村中忘记人生是非: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一幅农村风俗画卷扑面而来,读完,不难体味出词人对传统文化深深地热爱之情。

古老的乡村,古老的风俗,陆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啊。

这次朝廷又让我归乡养老,整合心意。山中的别墅,面积不大,足够我容身。镜湖的旁边还有一片园林。

初夏时节,嫩嫩的小草经过雨水洗礼更加翠绿,花丛中,飞来飞去的小蝴蝶与蚕茧一般嫩黄。

路上桑麻长势喜人,朴实的小康生活,风调雨顺,就等着粮食丰收。

有时,看开点,则岁月安暖;心简单点,则生命安然。

纯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已经让人忘怀了人生得失。

初夏,一场农忙待丰收

浣溪沙

苏轼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苏轼被贬大半个中国,每到一个地方,都为当地百姓谋福。

在杭州,为了解决农田旱涝灾害,他疏浚西湖,修筑长堤。

在徐州时,黄河决口,滔天洪水,淹了很多州县。为此,苏轼先安定人心,后就请官兵一道抗洪,筑了一道长堤。

这不,来到了农村,他还处处关心村民的温饱问题。

初夏时节,农村的生活充满情趣:煮蚕香、络丝娘娇语……

村外,一层层麻叶密密麻麻地铺着,因为刚淋过雨,上面还滋润而泛着光泽。

村内,远处就可闻到飘散着煮茧的清香。而且是不是不听到篱笆边传来缫丝女子悦耳声。

旁边,一位拄着藜杖,头发将白的老翁,眼睛迷离,捋下新麦捣成粉末用来果腹。

于是,苏轼忍不住上前关切地询问老翁:这些豆类作物何时能成熟?

一份期待,一种安慰。词人关切之心、爱民之意跃然纸上。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人生四季,花开花谢。

行走在光阴中我们,愿不辜负每一寸美景,恬淡如水,随意就好。

-END-

作者:诗文Lif生活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7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