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前景 >> 正文 >> 正文

创意唤醒国风舞蹈让当代观众与历史对话人

来源:箫 时间:2025/3/20
中科医院 http://www.kstejiao.com/

「本文来源:文汇报」

观点提要

无论是《墨舞中秋帖》《鹤归来兮》还是《东都行者》《少林·功夫》,“中秋奇妙游”中的舞作以独出机杼的创意将问道、修行、武功、水墨等传统精神融入舞蹈里,以高科技的融媒体手段,给观众以奇妙的艺术视听体验,“当代”与“传统”跨越时空的对话,为传统舞蹈的当代呈现,画上了靓丽的一笔。

中秋月圆,与月遥相对望的书法家王献之在静思间妙手偶得,起身赋诗一首。他着墨挥毫,仿佛舞人跃然于纸上,中国歌剧舞剧院舞蹈演员陈炳睿化作书写者笔端的墨点,抖袖似泼墨,腾空抛袖与苍劲有力的笔法相融,展现书法艺术的精妙和中国舞的飘逸。舞作《墨舞中秋帖》竭力挖掘献之书法中“极草纵之致”“一笔书”等特质,使人感叹墨舞流韵空中挥毫,实为创意妙门。

洛阳城内飞翔的仙鹤渐渐幻化人形,在殿堂、湖面、月旁的翩迁之姿尽显仙鹤高雅轻盈之态。舞者凌空而跃辅以镜头的度旋转,似乘云驾鹤往来于天地之间,舞作《鹤归来兮》中舞者以身拟鹤,寓意着吉祥康健、纯真忠贞。

这是让观众沉浸其中的“中秋奇妙夜”,这些让观众遐想连篇的舞蹈,无论是《墨舞中秋帖》《鹤归来兮》,还是《东都行者》《少林·功夫》等,独出机杼的编导创意将问道、修行、武功、水墨等传统精神融入舞蹈里,以高科技的融媒体手段,给观众以奇妙的艺术视听体验,“当代”与“传统”跨越时空的对话,为传统舞蹈的当代呈现,画上了靓丽一笔。

自年初的《唐宫夜宴》为伊始,细数河南卫视此类传统题材的舞蹈创作,“端午奇妙游”中《洛神水赋》《唐印》等作品相续萌生新奇创意原点,“七夕奇妙游”中《龙门金刚》返本开新再次成为国民看点,近日的“中秋奇妙游”更是延续其国风雅韵,重拾历史记忆,以鲜活的形式呈现今人的视域,将“中国风”“古典美”等审美意境传递给当代青年群体,探求传统舞蹈、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传统与现代:

从神态描摹到心态体悟

古典题材、国风舞蹈创作一直以来是业内热议的话题。如何拉近传统舞蹈、传统文化与当代受众之间的距离?如何以赋予舞蹈创意的方式,唤起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舞蹈创作如何结合融媒体的呈现来突破圈层,唤醒互联网时代观众的审美共情?

舞作《龙门金刚》,以实景重现的方式将环境选定在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中,飞天、金刚力士等形象与现实的舞者“同台演绎”,营造出跨越时空的现场感。舞作的创意解决了长期以来壁画姿态如何动、飞天形象如何“飞”的问题。当下的舞台实践,无论是翻飞回旋的绸花,还是抻曲旋拧的动势,其核心旨在营造满壁风动、若翔若行的轻盈、腾飞之感。但受限于四方舞台的表演空间,“飞”的质感往往只存在于动作的瞬间,而借助镜头语言、威亚特技等手段,使得迎风飞翔之感得以贯穿始终,搭绸与腾空而起的镜头顺接突破了身体运动力学上的极限,在视觉上给人以轻盈、腾跃之感。

舞作《龙门金刚》是龙门石窟中的飞天形象与力士形象的邂逅,也是当代观者与历史文化的邂逅,穿越时空的对话将七夕之夜的文物赋予了生命力。7名舞者在雄健的金刚力士的注视下刚劲起舞,振臂、跳跃、盘旋等动势将当代观者引向历史场域,为静置于石窟中的金刚力士形象赋予生动的气息,逐渐向中心聚拢的演员相互托举,形成阶梯式的雕塑形态,静止的舞姿与四壁形成叠化,随着点点星光的散落,他们也逐渐消失在时空隧道里。

武术舞蹈《少林·功夫》将地点选定在嵩山少林寺中,壁画成为作品的创意来源,运用XR(扩展现实)技术,将人物镶嵌于壁画之中,随着镜头的推移,少林真武僧拳劲生风、身迅似燕,将少林精神尽显。

雍容的唐宫仕女,手持洞箫、钹、琵琶、手鼓、长笛、箜篌、排箫等乐器,频频穿梭在《簪花仕女图》《千里江山图》等历史画卷中,调皮灵动的身体动律赋予静态的历史文物以动感;《唐宫夜宴》中,不乏“打斗”“调侃”等生活场景的巧妙注入,真实又不失童趣。

舞作《洛神水赋》将我们对神仙飞天形象的想象置于水中呈现,巧妙地借助水的阻力,形成“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艺术效果。沉浸在水中的舞者表现出“形止而神未止,形静而意不停”的美感,犹如曹植在诗文《洛神赋》中的描绘,将“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之动态瞬间形象化呈现,给观者以奇妙的审美体验。

《洛神水赋》的舞蹈表演者何灏浩为花样游泳运动员,她“一舞而红”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9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