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前景 >> 正文 >> 正文

云冈石窟之前世今生

来源:箫 时间:2025/4/22

云冈石窟的创建,与北魏佛教的兴盛有着直接的关系,据史料记载:初期的北魏王朝非常信奉佛教,一向把佛教尊为“国教“。到了公元年,太武帝拓跋焘听信司徒崔浩的建议,忽然不信佛而信道了。他下令拆毁佛寺佛塔,焚灭佛经佛法,强迫僧人还俗,这就是我国佛教史上有名的“太武灭佛”法难。但是没过多久,太武帝得了重病,他怀疑这是佛祖对他的报应,因此十分后悔灭佛之举。

拓跋焘死后,文成帝拓跋浚继位,首先便恢复了佛法,翌年即召凉州名僧昙曜至京师。和平初(公元年)任昙曜为沙门统,由他主持于城西武州塞开凿五所石窟。据说,昙曜深知佛教若不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支持是很难兴盛起来的,所以在塑造主像时,打破常规,按照北魏太祖以下五位皇帝的形象雕刻了这五尊巨像,这些巨像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昙曜还在云冈石窟主持翻译“付法藏因缘传”等佛教经典。云冈石窟开凿伊始,就成为祈求佛法昌盛、维护皇室权威的得力工具。

云冈石窟分作东、中、西、三区。除极少量的隋唐、辽、金所施“功德”外,整个石窟群雕像石刻基本上都是北魏时代的作品,面且主要是北魏中期即5世纪下半叶的伟大创造。因此,无的从造像之雄伟或时代之单纯划一都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所仅见的。根据艺术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云冈石窟的发展史可以分为北魏三期和唐代以后一期。

北魏第一期石窟即位于窟群中部的昙曜五窟,窟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仿印度草庐式。主像以三世佛为主,还有释迦和交脚弥勒菩萨,外壁雕千佛。主佛形体高大,占据窟中主要位置,佛面相方圆,两肩齐挺,深目高鼻.上身内着僧柢支,外着袒右肩或通肩大衣。菩萨袒上身或斜披络腋,戴高宝冠,胸佩项圈、短璎珞,戴臂铡,下着羊肠大裙。飞天着装和菩萨相同,大裙下露足。衣纹厚重凸起,线条简洁。从造像特点上看,昙曜五窟还保留着较浓厚的外来影响,反映出键陀罗、笈多佛教艺术和中国龟兹、凉州石窟样式的某些特点。

北魏第二期石窟主要分布在中区及东部的一部分,凿于文成帝以后至迁都洛阳以前(公元~年)。此期石窟平面多作方形,有前室,有的窟中央立塔柱,窟顶多雕平棋,龛有上下重龛、左右对称式和屋形龛等多种形式。和第一期相比,雕刻的内容显著增多,出现了世俗的供养人与佛传、本生等故事雕刻,中国建筑形式的雕刻、开凿也多有出现。这时的佛着“褒衣博带”式的汉装,菩萨头戴花冠,着帐帛,大裙下摆飞扬。飞天在此期后段穿短衫,有的不露足。题材上突出释迦,主像有三世佛、佛装交脚弥勒,还有依据“法华经”雕出的释迦、多宝佛和依据《维摩诘经》雕出的维摩、文殊对坐像,以及修持”法华三昧观“所要求的本生、佛传浮雕及七佛、供养天人等。

第五窟和第六窟为该期的一组双窟。第五窟分前后室,后室西壁中跌坐释迦像高达17米,是云冈石窟第一大像。第六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窟。这一时期的其它各窟都各有特色。第二窟中央的方形三层塔柱,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第九窟的前室北壁交脚弥勒佛凭之左右两柱上,雕有类似希腊的爱奥尼亚式柱头,显然是中经印度传来的希腊建筑形式。

在第九、第十这组石窟中,最早出现了仿木结构窟檐、屋形龛等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木构形式如梁枋斗拱、屋顶、鸱屋等都是中国殿宇的再现,对研究建筑中是弥足珍贵的材料。“五华洞”是指第九~十三窟的五个洞窟,因在清代被涂施彩绘而得名,这组洞窟可谓琳琅满目、千姿百态。那一间间形制各异的仿木构建筑的佛龛和窟檐,显示了工匠们的机智与巧妙;那手持排箫、琵琶、箜篌、鼓、笛的乐师们,婀娜优美地演奏着古老的乐曲,这说明中国古代乐舞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具有极高的水平了。

总的看来,孝文帝迁都洛阳前的太和年间,伴随孝文帝实行的改革服制、均田制、立户籍等一系列汉化革新措施,反映到石窟艺术上,从窟形、造像服饰和风格,都有了较大的差异变化。佛教石窟中国化的进程,就真正开始于这一时期,造像题材内容,也主要反映“法华经”、“维摩诘经”中的主要教义和北方禅法在平城地区流行的情形。

北魏第三期石窟开凿于迁都洛阳后至正光末年(公元~年),多为不成组的中小窟和普遍补刻的小龛。这一时期的造像,佛的面型清癯,长颈,削肩,全为褒衣博带式的佛装,大衣下摆褶纹愈益重叠。晚期为密褶式平行线条,在题材上流行释迦、多宝与维摩、文殊,佛传故事较多,释迦与弥勒并重。第三期中小窟龛成为开凿的主体,反映了北魏迁都洛阳后,旧都平城重要性日渐减少,佛教在平城中下层民众间的发展和蔓延。这一时期开凿规模虽然较小,而造像样式却直接影响到龙门、巩县等北朝石窟。

唐代以后,云冈石窟只有一些零星的石窟开凿。

云冈石窟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又经历了显著变化的不同时期,因而在雕刻艺术史上,成为研究中国早期石窟不可多得的典范所在,历来为中外所注目。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图所有者,联系后删。

文自《佛教二百题》,四川人民出版社,黄颂一主编,标题自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9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