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资源 >> 正文 >> 正文

渔父樵夫樵夫

来源:箫 时间:2022/8/15

樵夫--西游记里的指路侠

樵夫,打柴的人,又称樵子,在诗词小说中,长和“渔夫\渔父”一起出现,凸显一种乐山好水、贤达世外的练达。除了在“渔樵攀话”这节中出现,《西游记》中出现了五六回对樵夫的描写,涉及到多个樵夫形象。比如在第一回那唱着神仙歌谣的樵夫。你看他(外貌、打扮):

头上戴箬笠,乃是新笋初脱之箨。身上穿布衣,乃是木绵捻就之纱。腰间系环绦,乃是老蚕口吐之丝。足下踏草履,乃是枯莎搓就之爽。手执-钢斧,担挽火麻绳。扳松劈枯树,争似此樵能!

再听其歌(口中言):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迳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

歌人合一,可不就是个老神仙了(悟空称呼),再来一招仙人指路(给悟空指了灵台方寸山),就到了菩提老祖处。

樵夫

与渔父一样,樵夫这一人物或文化符号,亦活跃在其他古典文学作品中。“高山流水遇知音”中,晓俞伯牙琴意的钟子期,即为樵夫。东晋王嘉《拾遗记》有叙说武王伐纣之际,有樵夫牧竖,探高鸟之巢得玉玺,文曰“水德将灭,木祚方盛”,是借“草根”身份传达天命转移的消息。

伯牙鼓琴

樵夫——观棋烂柯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云晋朝王质入山采樵,见仙人童子下棋。许久,童子问王质何不离去,而他起身的时候,“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这个“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的典故,则被后人拿来形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

观棋烂柯人

而我小时候,爷爷也给讲过类似的故事,不过人物变了。说是华阴县(华山脚下)王道村有一名樵夫名叫王柯,一日上山砍柴,见两老人下棋,其一便是陈抟老祖。王柯便在一旁观战,一是忘记砍柴。偶尔抬头瞥见周围树叶一会儿绿了,一会儿落了。也没有深究,就接着观棋。待到老祖提醒,才提柴、拿斧。却发现斧柄烂了、柴也腐了。回到村里竟无一人认识,家人尽皆去世。原是遇到了神仙,天上一日人间百年。他只好返回华山修道,该村就称为“枉到村”,今为“王道村”,也就是爷爷出生的地方。

陈抟老祖对弈赵匡胤赢华山

樵夫始末

其实最早与樵夫相关的人物,应为吴越美女西施。越国苎罗山施姓樵夫之女,因家住西村,故名西施。人皆知其为浣纱女,岂不知她同时也是樵夫之女。

西施父亲砍柴、母亲浣纱

至《汉书》中的朱买臣,亦是吴地的樵夫。有道是“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乃突出其贫贱而不辍读书求学。后来元杂剧《朱太守风雪渔樵记》也是以此为本事。

朱太守风雪渔樵记

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也颇为有名。常德刘海砍柴为生,侍母甚孝的传说流传至今。除此,唐代诗人张籍的《樵客吟》则专门推出樵夫类作品。所谓“上山采樵选枯树,深处樵多出辛苦……采樵客,莫采松与柏。松柏生枝直且坚,与君作屋成家宅”诸句,具体入微地道出这份职业的艰苦辛酸与困难危险,读之令人凄恻。

刘海砍樵

一渔一樵一晌闲话

唐宋诗歌里的樵夫则与渔夫逐渐融合,不可分割。张志和追步姜太公。“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样的《渔父》组词,获得南宋朱敦儒渔父词《好事近》致敬。朱则干脆把词集定名为《樵歌》,体现出渔樵江渚、把酒踏歌自由洒脱乐山好水之生活态度。

清人胡书巢有“黄叶间青条,风吹鸣飒飒。时见采樵人,行歌互相答”。沿用了文人的立场,却丝毫不愿由此掩盖采樵者的视角,与他们同行路上欢声笑语的活动。

樵夫--仍然是西游记里的指路侠,却也是化外之民

在西游记中的指路人的形象也在第59回、85回、86回出现过。59回中,说这悟空在翠云山上,“正自找寻洞口,只闻得丁丁之声,乃是山林内一个樵夫伐木”。樵子“撇了柯斧”与行者互相行礼,后又指路献策,向他介绍起铁扇公主。第85、86两回说到一樵子孤身在隐雾山打柴、侍奉高龄老母。等孙悟空打死了豹子精,获救的樵夫又不辞劳苦地指点唐僧师徒,“这条大路,向西方不满千里,就是天竺国,极乐之乡也”。

可见文人笔端的樵子,对是化外之民,有才、有智、有仙气。难怪作者说,他们是“不上榜的进士,识字的山人。”(下图来自“渔樵耕读”楠溪江.温州人,(07):第50-55页.)

夕阳萧鼓

只携一壶浊酒、放一叶扁舟;听几回夕阳箫鼓、流水高山之上;答什么渔樵江渚,唠一壶闲话......

放荡山水逍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