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整理◎四平头漫谈◎
01
四平头作为一种诗句之病,最早来源于南朝时期的沈约创立四声八病之说。
作为南朝文坛领袖,沈约与周颙等倡导了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避免八病,这为当时韵文创作开辟了新境界。其诗与王融诸人的诗皆注重声律、对仗,时号“永明体”,是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
四平头之概念,到了清代纪昀、沈德潜、许印芳等诗人和学者在评诗过程中经常却提出使用。
但是,南朝四声八病中的平头与清人所说的四平头并非一回事。
前者是关于平仄运用的声律问题,
而后者则属于遣词造句的语法问题。
那么,什么是清人所说的“四平头”呢?
在近体律诗中,处于句子的开头部分同一位置,连续四次使用可以对仗的词语,它们的词性相同或者结构类型相同,就形成了四平头。
02
四平头是律诗中独有的碍格。
其他体裁以及排律几乎不忽略不计,但是从四平头中,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如何运用好词性,把握诗歌诗句的静与动,游刃有余。
四,连续四句。
平,平铺直叙。
头,句子前头的字节,字节的词性一致,句式一致。
一般指前二字,或其中一字。
归纳为:
在标准八句的律诗中,连续四句前头二字,出现了同一词性同一词组格式而导致的平铺直叙。
所谓词组格式,是否同属于主谓,偏正,动宾等短语结构。
四平头,简言之,就是不可连续使用相同词组格式,同属对仗词性的词语。譬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动作),在同一位置分开排列,不能同时过多地使用。
下面有举例来自网络中的历代诗评。
03
四平头的短语词组格式引证举例
(以下四节举例,来自网上转载,新浪博客,诗词吾爱网等)
一、地理地名四平头
用于对仗的地理名词。
送王李二少府贬潭峡
唐·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中间四句开头的“巫峡”、“衡阳”、“青枫”、“白帝”都是地名的词语。沈德潜指出:“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唐诗别裁集》)。纪昀也评论说:“平列四地名,究为碍格,前人已议之”(《瀛奎律髓汇编》)。
二、偏正短语“四平头”
用于对仗的事物名词。
暮过山村
贾岛(唐)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颔联颈联开头连续使用“怪禽”、“落日”、“初月”、“边烽”四个偏正短语。沈德潜评曰:“‘落日、初月,平头之病。’合前后两句,也是‘四平头’”。
三、动宾短语“四平头”
用于对仗的动作事件词组。
记建安大水
韩元吉(宋)
孤城雨脚暮云平,不觉鱼龙自满庭。
讬命已甘同木偶,置身端亦似赢甁。
浮家却羡鸱夷子,弄月常忧太白星。
当日乘槎便仙去,故人应罪曲江灵。
中间两联开头词语“讬命”、“置身”、“浮家”、“弄月”是动宾短语,连续四次使用结构类型相同的词语。纪昀评曰:“中四句平头,碍格。”
四、主谓短语“四平头”
用于对仗的事物描述的词组。
雪中二首之一
陆游(宋)
春昼雪如簁,清羸病起时。
迹深惊虎过,烟绝悯僧饥。
地冻萱芽短,林深鸟哢迟。
西窗斜日晚,呵手歛残棋。
颔联开头的“迹深”、“烟绝”,颈联开头的“地冻”、“林深”都是主谓短语,并且连续四次使用。纪昀评曰:“中四句平头。”(《瀛奎律髓汇评》)。
和仲良春晚即事
杨万里(宋)
贫难聘欢伯,病敢跨连钱。
梦岂花边到,春俄雨里迁。
一梨开五秉,百箔候三眠。
只有书生拙,穷年垦纸田。
许印芳评曰:“此章中二联炼句可学,三、四句合首联看,却犯平头病,此不可学”。这首诗首联开头的“贫难”、“病敢”和颔联开头的“梦岂”、“春俄”都是主谓短语,四次连续使用,形成了“四平头”。
由此可以看出,“四平头”不仅存在于颔联和颈联,也有可能存在于首联和颔联。
04
四平头涉及到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词组格式之外,就是词性,对仗词性词义的归类。
如何去把握词性,用于对仗的词性,就必须对词义归类。
同属于名词,同属于动词,同属于形容词……这只是叫词性。
而对仗词义的归类,种类却比较繁多。
在同一词性之下,必须所属同一词义范围,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
在百度文库中归为九大类别,每一大类还分有子类别。
规避四平头的简单实操方法,
最好是将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等等,在句中不同的位置,间隔搭配使用。
过多的同一词性同一位置的连续使用,会显得堆积堆砌,繁琐拖沓。
全名词,或形容词。只显出一种静态,而没有动态。
全动词,容易次序错乱,堆砌,应接不暇,累赘。
……
05
四平头同一词义之下,会更加突出明显。
试举例:
万里常怀骑骥路,三空漫了慧痴缘。
千江浊浪迁烟海,一片冰泉驻雪川。
万,三,千,一。数字名词,四平头。
这是我的诗在创作中,最初发现的问题。当四平头概念的出现,就豁然明白了。
万里常怀骑骥路,三空漫了慧痴缘。
谢他浊浪迁烟海,沉我冰泉驻雪川。
后来我就适当修改了一下,就没有平铺直叙的感觉。
月在花前尤靓丽,梅于雪后更精神。
松高倍觉青山绿,竹瘦才明碧水匀。
这是网上抄录的。
月,梅,松,竹。四平头。
譬如唐诗: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惊风,密雨,岭树,江流。四平头。
偏正词组。王步高在讲解时也没有发现,只是说这诗写得太坐实了。
一旦出现四平头,格局即定,不管如何变幻,都是平铺直叙。缺少变化。
古诗中的平铺直叙: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这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虽然不是格律诗,也可以看出前三联句式一致,导致平铺刻板。青青,郁郁,盈盈,皎皎,……
陶渊明闲情赋: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
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
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
愿,悲,通篇连续十联句式一致,虽然极力铺陈,词句华丽流畅,仍然显得刻板,缺少变化。
文喜看山不喜平。
06
看看现代诗类似四平头的格式,虽然不是四平头,但是四平头的拖沓以及平铺直叙完全泄露无遗。
即使在线性写作时,内在神韵有递进拓展的描述,一旦遇上四平头,或者过多的排列,平铺直叙就产生了。
北岛,舒婷的这一种风格不值得效仿,只可以练习。
原诗如下:
北岛的诗《一切》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看看这首网文诗,也是平铺直叙,没有奇峰突起。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
当这种句式一致的诗,读完之后,模模糊糊,并不能增加强烈的气势,反而显得拖沓。即使强加一二三四这种顺序,内在也是杂乱无章的,重复交叉的,根本没有次序,没有递进拓展。
这首诗不管句首,句中,句尾,都是格式一致。
简直可以说成平头,平中,平尾了。
如果明天◎
如果明天,
我等不到初升的太阳,
沉寂的雨夜,
有谁会为你彻夜吟唱。
如果明天,
我见不到你的微笑,
明媚的早晨,
有谁会为你惊起波浪。
如果明天,
你读懂我忧郁的心情,
安宁的午后,
是否会睡的很香很香。
……
如果明天,连续出现,每一段落格式一致,始终是平铺直叙,缺少变化。
舒婷《这也是一切》
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
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
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
……
一切的现在都在孕育着未来
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
希望,而且为它斗争
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
舒婷的诗:
一切的现在都在孕育着未来
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
这两句把一切二字更换了一下次序,就焕然一新。
虽然并列句子的本意具备加强语气,气势,加强神韵,可以超越某些格式,更胜一筹。
但是,过多的并列就形成了四平头,形成了这种平铺直叙的格式,破坏了内在的递进拓展。
而在汉赋中的极力铺陈,鸿篇巨制,完全不一样了。连续四句四平头的这样的句式,只有一篇文章的几十分之一,而在格律诗中占据了篇幅的一半。显而见之,任意一种格式占据篇幅的一半,都有不利之处。
避开了四平头的利害,在炼句组词段落上可以得心应手。
总而言之,四平头就是过多地使用了并列排比对比的同一格式,而且占据了篇幅的一半。
◎◎◎◎◎◎
四平头之外的他说感言
另外◎联绵词的对仗◎
连绵词在格律诗的运用,更能体现音韵节奏的和谐,产生一种声音的立体回响。
如果在对仗句中,其中一句有连绵词,另一句相应的位置也应当是连绵词,不然就显得不很对称。
这里举一个特殊的例子,杜甫用对仗不工的连绵词对仗非连绵词,依然神韵无穷。
杜甫《玉台观(滕王造)》
中天积翠玉台遥,上帝高居绛节朝。
遂有冯夷来击鼓,始知嬴女善吹箫。
江光隐见鼋鼍窟,石势参差乌鹊桥。
更肯红颜生羽翼,便应黄发老渔樵。
玉台观在阆中城北七里的玉台山上。
黄生注:遂有,始知,隐见,参差,更肯,便应,让整首诗浑然一体,语意圆活,多在空际形容。
江光隐见鼋鼍窟,
石势参差乌鹊桥。
隐见(现)对参差,对仗是不工的。
我第一次读到这一联时,认为把隐见改为隐约。隐约对参差。连绵词,单独看来是非常工整的。
江光隐约鼋鼍窟,
石势参差乌鹊桥。
在整体布局上,就得跟随诗意的重心。
我反复阅读,一旦改为隐约。隐约,参差,当属于形容词,这一联就是一副静态的画面。
一旦换回隐见,参差。即为动词,尽管对仗微微欠工,而句子立马出现动态,出现了生命。
这就是句子的本意重心胜于格式。
我从这里看出了词性的重要。
隐现,粤语yinyin。
江光,guaongguong。声韵相近。
石势,Shidshid。声韵相近。
江光对石势。
杜甫在炼句声韵上,真是反复推敲,下尽功夫。
文章整理搜集,仅代表自己的浅薄观点,聊作草稿,以供经典传统诗文爱好者相互探讨。图片转载。
年12月12日通江北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