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绝响
作者:余秋雨
朗诵:凤箫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日子之一,居然还有太阳。
嵇康身戴木枷,被一群兵丁,从大狱押到刑场。
刑场在洛阳东市,路途不近。嵇康一路上神情木然而缥缈,他想起了一生中好些奇异的遭遇。
他想起,他也曾像阮籍一样,上山找过孙登大师,并且跟随大师不短的时间。大师平日几乎不讲话,直到嵇康临别,才深深一叹:“你性情刚烈而才貌出众,能避免祸事吗?”
他又想起,早年曾在洛水之西游学,有一天夜宿华阳,独个儿在住所弹琴。夜半时分,突然有客人来访,自称是古人,与嵇康共谈音律,谈着谈着来了兴致,向嵇康要过琴去,弹了一曲《广陵散》,声调绝伦,弹完便把这个曲子传授给了嵇康,并且反复叮嘱,千万不要再传给别人了。这个人飘然而去,没有留下姓名。
嵇康想到这里,满耳满脑都是《广陵散》的旋律。他遵照那个神秘来客的叮嘱,没有向任何人传授过。一个叫袁孝尼的人不知从哪儿打听到嵇康会演奏这个曲子,多次请求传授,他也没有答应。刑场已经不远,难道,这个曲子就永远地断绝了?——想到这里,他微微有点慌神。
突然,嵇康听到,前面有喧闹声,而且闹声越来越响。原来,有三千名太学生正拥挤在刑场边上请愿,要求朝廷赦免嵇康,让嵇康担任太学的导师。显然,太学生们想以这样一个请愿向朝廷提示嵇康的社会声誉和学术地位,但这些年轻人不知道,他们这种聚集三千人的行为已经构成一种政治示威,司马昭怎么会退让呢?
嵇康望了望黑压压的年轻学子,有点儿感动。孤傲了一辈子的他,因仅有的几个朋友而死的他,把诚恳的目光投向四周。一个官员冲过人群来到刑场高台上宣布:宫廷旨意,维护原判!刑场上一片山呼海啸。但是,大家的目光都注视着已经押上高台的嵇康。
身材伟岸的嵇康抬起头来,眯着眼睛看了看太阳,便对身旁的官员说:“行刑的时间还没到,我弹一个曲子吧。”不等官员回答,便对在旁送行的哥哥嵇喜说:“哥哥,请把我的琴取来。”
琴很快取来了,在刑场高台上安放妥当,嵇康坐在琴前,对三千名太学生和围观的民众说:“请让我弹一遍《广陵散》。过去袁孝尼他们多次要学,都被我拒绝。《广陵散》于今绝矣!”
刑场上一片寂静,神秘的琴声铺天盖地。弹毕,从容赴死。这是公元年夏天,嵇康三十九岁。
赏析
《遥远的绝响》是余秋雨的代表作之一,共九9个章节,这是节选的第7章节,本文主要描写了魏晋时期两位名士——阮籍和嵇康,文笔优美,意蕴深刻。尤其是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客观冷静,又意味深长。
中国的文人墨客中,一直向往着风流,可要说真的风流倜傥,还要数魏晋时期。阮籍嵇康骨子里的肆意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来无人能复制的,就连“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诗仙,在文风中也深受其影响。
余秋雨曾写到,“那是另外一个心灵世界和人格天地,即便仅仅是仰望一下,也会对比出我们所习惯的一切的平庸”。嵇康是何人?他字叔夜,开创玄学之新风,做《嵇中散集》为后世道也。一曲《广陵散》,成为我国古典音乐中不可多得的传奇。他学富五车、才德兼备却拒绝入朝为官,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却遭人陷害,被司马昭处死。
他旷达狂放,自由散漫,傲世独居,对礼法之士不屑一顾。不入朝为官,是他以一个文人的骨气,对司马昭忤逆篡权的反抗。那看似不羁的行事作风,是他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的反抗。他看似被处死得仓促,也恰好印证了司马昭之辈对他们才能的忌惮。
这是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是余秋雨先生用一个文人纯粹的内心对魏晋名士的瞻仰。他不带政治色彩,也没有暗讽朝局,是抛开一切背景和时代的对话,单纯又干净。文人的世界,本该如此。
作者
余秋雨: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年陆续出版了《世界戏剧学》《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余秋雨以擅写历史文化散文著称,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在出版后广受欢迎。此外,他还著有《中国文脉》《山河之书》《千年一叹》等散文作品。
诵者
凤箫:一个沉醉于声音艺术的朗诵人,多年来在朗诵道路上孜孜以求,深刻解读作品的思想内涵,用真挚的情感吐呐心声,用朗诵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完
文章来源/为你朗诵
原标题:《遥远的绝响|凤箫为你朗诵》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