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云南网」
作者周颖云南人民出版社
年8月5日,中宣部办公厅公布了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策划,云南人民出版社负责实施的图书《农民院士》成功入选。至此,自获得年度滇版精品入库项目、云南省文艺精品创作专项扶持资金项目后,此图书再添一项重量级奖项。
年12月2日,中宣部授予朱有勇院士“时代楷模”称号。为彰显院士精神,讲好院士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组织、策划、立项,并从全国范围内挑选优秀作者、确定写作提纲、奔赴实地采访获取一手素材……历时两年,精心制作,将于年1月1日推出这本《农民院士》。这是国内唯一一本全景式展现“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近5年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报告文学作品。
全书着力描述了朱有勇院士响应党的号召,深入基层,运用科技武器带领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历程,热情赞颂了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的骨肉深情,诠释了一位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侧面生动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阔历史,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知识分子,要真正报效国家,实现自身价值,仅有梦想和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客观地说,城市里学研精深的专家教授,为数不少,但大多只是停留在书房或实验室里,而朱有勇院士的选择却正好相反。他揣着梦想和深情,穿着迷彩服和胶鞋,走进深山,5年如一日地投身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脱贫攻坚事业中,把精彩的论文写在大地上,使得一项项科研成果成功推广,使得数十万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中国知识分子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服务社会、报效人民,努力奋进的新时代之路!
朱有勇院士虽然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但他一挽裤腿就下田种地的样子却像个农民;他曾在媒体镜头里忽然“消失”,杳无音信,却在两年后手托一颗2公斤重的冬季马铃薯,在“两会”代表通道上为一个叫蒿枝坝的小山村代言;他和团队不用一滴农药就解决了三七易生病、无法连续多年种植的难题,可他却宣布把价值10亿元的林下三七种植技术专利无偿赠给乡亲……这位做着“高大上”学问却践行“接地气”扶贫的“农民院士”的感人事迹,值得被深厚记录。
本书邀请到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全国著名作家李春雷负责创作,他以刻画人物、结构精美、语言鲜活见长。《农民院士》风格凝重、情节紧凑、文笔细腻、生动感人,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文学性和可读性。李春雷曾3次到昆明市和澜沧县实地采风,与朱有勇及其团队成员坐而畅谈,他们谈院士小时候的经历,谈团队刚到蒿枝坝的经历,与朱有勇同吃同住同劳动,跟随朱院士的脚步走遍澜沧村村寨寨。还深入扶贫户家中,和扶贫户对酒当歌,倾听他们和这位院士的感情,并诉诸笔端。作者注重还原现场感受,精选镜头,以散文笔法,追求文字的质感和表现力,语言灵动,人物传神,营造出打动心灵的文学感受。
本书重现了“农民院士”朱有勇在澜沧县的扶贫故事,有9个篇章,分别为:本是同根生、“嫁给”农业、蒿枝坝、亲亲土豆、遍地都是金娃娃、天作之合、三七的春天、山村的笑靥、论文写在大地上。作者深入澜沧县扶贫一线以及云南农业大学,和朱有勇院士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朱有勇的成长过程,以及他数十年的科研之路。同时,对人物内心、情感、性格、事业追求等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写出一位“农民院士”蹲守稻田7年,以及教农民种植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的实践历程。
本书尝试以真实的力量、清新的文笔、传神的人物、独到的语言效果,凸显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和追求。注重文学性和真实性,以脱贫攻坚的宏大叙事为背景,触摸人物内心最深的跳动。以人物为线索,截取故事横切面,表达了“农民院士”对科研、为民的情怀,全书还穿插了浓浓的拉祜族风情。
“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三五”到“十四五”,是我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交汇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发展主题。未来5年,“农民院士”朱有勇还将带领他的院士团队继续深根边疆民族地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带领当地群众干事创业,全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农民院士”的精彩故事也将不翻出新的篇章。
(责任编辑苏宇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