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资源 >> 正文 >> 正文

蕴藉深沉,纯朴素雅,透思哲理,读吴伯箫的

来源:箫 时间:2023/4/5

吴伯箫,原名熙成,出生于清朝末期。他毕生倾注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舌耕笔耘,成果丰硕,一生作品无数。

01

吴伯箫出生于半耕半读的富裕家庭,也是包办婚姻的反抗者,他不顾父母的强迫,在洞房花烛之夜与新婚妻子争吵,三天后离家出走,并在后来与妻子离婚。

但前妻却并没有离开吴家而改嫁,就像《白鹿原》里鹿兆鹏的妻子冷秋月一样,继续服侍公婆。后来吴伯箫与新妻郭静君结婚后,还经常寄钱回家。

吴伯箫的一生经历丰富,五四期间他罢过课,参加过抵制日货,办过杂志,抗战后又参加了革命,留过洋,还曾经担任过乡村师范学校的校长等。

如此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让他见多识广,关心人民疾苦,也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作品。比如我们熟知的《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都收在他后来出版的散文集里。

02

吴伯箫一般不即兴成文,而是积累了一段时间的感情之后,再加以追述。他的散文在平淡的叙述下,蕴藏着深厚的情感。他亲身经历过延安的生活,经过十五年的提炼和酝酿,才写出那样感情深厚的回忆文章。

在《记一辆纺车》一文中,作者开篇就写道:“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这段朴实的文字给人一种温暖,一种温馨,也勾起了很多人类似的回忆。接下来作者依然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记叙他和纺车的经历,就像他穿着的衣服鞋帽一样。

“一件本色的粗毛线衣,或者一双草鞋,都很有感情。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总是脏了洗洗,破了补补,衣服只要整齐干净,越朴素穿着越称心。”

但是正当读者已经浸入深深的回忆时,他突然又把你拔起来,带你认识纺线的过程,看他如数家珍的样子,一定是也吃了很多苦,在延安干过很多活,经历了那段火热的大生产自救活动。

03

在吴伯箫的散文《菜园小记》里,作者仿佛换了个人,不再是朴实无华的记述风格,而是在文章中时时透露出快乐和欣喜。

种菜本是件很辛苦的事情,不如养花的闲情逸致。

但是作者却是这样描绘的:“种花好,种菜更好。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多浆的果实,却可以食用。俗话说:瓜菜半年粮。”

原来在作家眼里,种菜更是一种乐趣,根本不是烦心的事。

接下来我们才明白,原来菜园里也有花样繁多的各类鲜花,还有清澈的泉水。

屈原的《渔父》里写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泉水比沧浪之水还甜,果然乐在其中。

“我们学种菜,种瓜,种烟。像种瓜要浸种、压秧,种烟要打杈、掐尖,有的学会烤烟,自己做挺讲究的纸烟和雪茄;有的学会蔬菜加工,做的番茄酱能吃到冬天;有的学会蔬菜腌渍、窖藏,使秋菜接上春菜。”

看看这段,你不觉得已经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打算挽起袖子跃跃欲试了吗?作者没有特意渲染,也没有用语言暗示,我们却早就按捺不住了。

04

在吴伯箫的另一篇散文《长城》中,作者开门见山就说:“真惭愧,我还没有见过长城。”一直到文章的结尾,作者依然强调说:“有朝一日,我们弟兄从梦中醒了,弹一弹身上的懒惰,振一振头脑里的懵懂,还是要去见长城的。”

为了表达这种遗憾,文章开头还记叙了他如何弥补了另一个遗憾:都说北京什刹海好,而他去过颐和园、北海、长安大街、赶过庙会,就是没去过什刹海,后来下决心去了一趟。

可是比起长城,什刹海真不算什么。于是作者开始数叨起来。

“魏惠王、燕昭王、胡服变俗的赵武灵王,都曾筑过长城卫国御胡;秦始皇遣蒙恬斥逐匈奴之后,又因地形,制险塞,将长城来了个连络的修筑,广袤万余里。万里长城至今矗立在祖国连绵的山上,成为四千余年文明古国的标志。”

05

虽然作者没去过长城,但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仿佛让他早已梦回长城。

“遥瞻依地拨天的万里长城,那雄伟的气象,使你不觉要引吭高呼。嵯峨的山巅上是蜿蜒千回的城墙,是碉堡,是再上去穹窿似的苍天。山下是乱石,是谷壑,是秋后的蔓草婆娑。西风刷过,那一脉萧萧声响,凄凉里含了悲壮。”

这样深情的语言,苍凉的文字,只有对长城有着急切的思念,只有饱含真挚的情感,才能一挥而就写将出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