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
民族乐器一览
吹奏乐器与弹拨乐器
民族乐器,是指世界各地民族的独特乐器。分为中国民族乐器和世界其他民族乐器。比如:古琴是中国的民族乐器;三味线是日本的民族乐器。中国民族乐器现一般流行的有琴、筝、箫、笛、唢呐、二胡、琵琶、丝竹、鼓等,中国民族乐器代表着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乐器。
吹奏乐器
1.排箫
原称为“萧”,又被称为“籥”(yue)、“籁”、“比竹”、“参差”等,“排箫”一词最早大概见于唐代赵璘《因话录》中,但元代以后才作为这一乐器的统称。
从春秋到秦汉六朝,排箫在民间广泛流传,在鼓吹、相和歌、清商乐中占有重要地位。魏晋时期,箫的形制有长箫和短箫。唐燕乐中箫的管数不尽相同,如“燕乐箫”21管,“清乐箫”17管等。年,河南省淅川县仓房乡下寺春秋晚期1号楚墓出土的一支十三管石排箫(约公元前年之前),是目前所见较早的排箫实物。
2.笛
汉唐时所谓“笛”、“长笛”,指竖吹笛,横吹笛前则冠以“横”字。横吹的笛古代早已有之,汉魏时宫廷已能制作和运用不同调的笛来伴奏。唐燕乐中几乎各部乐都用了笛。
3.羌笛
羌族吹奏乐器,汉代已流传于甘肃、四川等地。汉马融《长笛赋》“近世双笛从羌起…故本四孔”,推知当时的四孔羌笛有双管与单管两种。常见于隋唐文人诗文记载。
4.笳(jia)
又名“胡笳”,汉代由匈奴地区传入。《太平御览》中记载:“筚篥、卷芦为头,截竹为管,本龟兹乐也。”后又以芦苇制成哨子插在木制的管子上,并在管子上开几个按音孔。它是历代鼓吹乐的必备乐器,唐朝大驾卤簿乐中用24支笳。
5.角
汉代流行于北方游牧民族,最初可能用牛、羊角制成,后来进一步改用竹、木、皮甚至是铜制作。汉代用于鼓吹乐,后世用于军中及卤簿乐。
弹拨乐器
1.箜篌
箜篌源于突厥语,是一种以译音来命名的乐器。这一时期出现的箜篌有三种形制:卧箜篌,竖箜篌与凤首箜篌。
(1)卧箜篌平放横弹,又称“箜篌瑟”。《史记·孝武本纪》载武帝时“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旧唐书·音乐志》说:“旧说亦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年,辽宁辑安县西岗发现的高句丽古墓群的壁画中有奏者坐弹的或是此乐器。
(2)竖箜篌盖为今日竖琴(harp)前身。《通典》云:“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竖箜篌”
(3)凤首箜篌公元年,随天竺乐传入我国。乐器在弓形的琴头上雕成凤头形作为装饰,是印度、缅甸、束埔寨体系的箜篌。
2.琵琶
琵琶是一种以演奏技法来命名的乐器,东汉刘熙《释名》说:”批把,马上所鼓也。推手面日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秦汉六朝时所谓“琵琶”,曾用来称呼多种弹拨乐器。从形制上大致有以下两种:
(1)中国本土的琵琶秦代产生的“弦
鼗(tao)”,即根据鼗鼓(拨浪鼓)的形式,创造的一种直柄、圆形音箱的弹拨乐器。汉代时,定型为四弦十二品。被称为“秦琵琶”“汉琵琶”“秦汉子”等。魏晋时,因“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擅弹此乐器,后人即以之名为“阮咸",后简称“阮”。它也是后来月琴、秦琴的前身。
(2)西域传入的琵琶主要有两种:
一是曲项梨形琵琶,四弦。可能来源于古波斯,原名叫做barbat。
另一种是五弦琵琶,直项梨形。体形较曲颈琵琶琶小,五弦,随天竺乐传入。
3.古琴
(1)古琴的形制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诗经》等文献。《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据说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东汉应劭《风俗通》云:“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有关琴徽的最明确的文献记载是魏末琴家嵇康《琴赋》中所写的“徽以钟山之玉”。而有徽之琴的最早的图像材料,则见于南京西善桥古墓出土的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像中,其中嵇康所弹琴上即有明显的琴徽。从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约-)《斲琴图》可以推测:最晚在东晋,琴的形制已定型。
据目前的考古实物来看,主要有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五弦琴,以及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七弦琴等。但这些出土琴的形制与现在的古琴形制差异很大,而且,其形制所能提供的左右手的演奏也与先秦两汉时的文献记载有很大的反差。故学术界一般称之为“类琴实物”,而非今七弦琴之前身。
(2)唐代的斫琴唐代的制琴技术达到了高峰。其长度均在-厘米之间,肩宽不离19-21厘米,尾宽则为13-15.5厘米。现存唐琴式样有伏羲、神农、凤势、连珠、师旷、子期、仲尼式等。这一时期最优秀的斫琴家是四川雷氏家族,他们的琴被尊称为“雷琴”、“雷氏琴”等。据专家考证,今故宫博物院所藏唐琴“九霄环佩”“大圣遗音”“飞泉”等皆为雷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