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不再只是一个古老的文化符号,它与民间智慧不断碰撞、磨合,它动静皆宜,正以最合适的状态迎接当下
淡淡粽叶香,浓浓世间情,根根丝线连,切切情意牵。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自然积蓄了诸多故事点缀其中,掺杂着人们或愉悦或祝福或思念的美好情谊,并随着时代的更替,不断注入新内容、增添新元素。
每一个民俗节日都源远流长,端午节产生距今已有多年,是我国南北习俗融合最为丰富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两汉前,北方把五月当作“恶月”,五月初五当作“恶日”,悬艾草、系长命锁、饮菖蒲酒最初是为了辟邪禳毒;赛龙舟、吃粽子、纪念屈原大夫又是源自沅湘两岸的习俗。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身殉国,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的故事广为流传。时间的齿轮不停转动,人们为了祭奠英雄、寄托哀思,荡舟于江河之上,此后便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怕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粽子投入江中,又将吃粽子的习俗延续至今。端午开始朝着形式丰富多样的全民娱乐活动发展,在唐朝时达到鼎盛。
“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端午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玄宗在《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中记述了皇宫端午日大宴群臣的盛况,本来端午节正值仲夏酷暑将临之时,而宫廷殿阁里却无丝毫暑气,树深阴浓,长风徐徐,更有美味佳酿,难怪唐玄宗有感“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
皇宫内外的端午娱乐活动更是别出心裁。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置于盘中,再制作纤巧的小角弓,架箭射盘中的粉团,射中者得食之。此时社会稳定,一些民俗节日活动也得到了官府支持,尤其是赛龙舟引发的竞渡之风尤为浓烈。龙舟竞渡时,箫管齐鸣高奏古老的祭祀乐章,船夫哼唱高亢的船歌,乐声、歌声、击桨声、水波声汇聚成绵延悠长的欢乐乐章。
时移世易,俗与世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基于农耕生活形成的端午习俗逐步淡化甚至彻底消失。比如,现代人或许还会吃粽子、戴香包,但很少有人再亲手包粽子、做香包,家家户户挂菖蒲、薰苍术的现象几近绝迹,就连赛龙舟、祭屈原等重要的纪念活动,也开始变得更注重表演性甚至商业化。
抚今追昔,端午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累与沉淀,饱含古人的精神和智慧,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民俗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格格不入。今天,我们吃着粽子,追忆屈原,不再需要祭神灵、佩挂符箓以避灾邪,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诠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端午文化真正鲜活起来。
实际上,有不少研究端午节历史与民俗的学者都从“卫生防疫”的视角来解析这个节日。在专家看来,古人那种强烈的“禳灾”或“逐疫”意识仍具有借鉴价值。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端午还作为一个标记时间的节令存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整洁的居家环境应是主题。不少人趁着小长假在家,找机会做一次全面的卫生扫除,清除屋内屋外的卫生死角,或是体验现代版药浴“沐兰汤”、外出健身等以提高个人体质,来一场全身心的放松和畅快。
如今,赛龙舟已由群众性的纪念活动发展成竞技体育,它所传递的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让这项运动拥有了持久的生命力;轻盈的半臂小袖,素雅的中腰帷裳,妖娆的高腰披帛……从山水景区到大学校园都兴起了一股汉服热,年轻人偏爱选择端午这样的传统节日穿上汉服,结合舞蹈、游戏、周边义卖、诗歌朗诵等,传统文化正洋溢着青春气息;网络世界里,甜咸粽“争霸”每到端午时趋于白热化,随着榴莲、小龙虾、泡椒牛肉的纷纷加入,极大地考验了国人对吃的讲究和热情。
传统节日不再只是一个古老的文化符号,它与民间智慧不断碰撞、磨合,它动静皆宜,正以最合适的状态迎接当下。在继承中结合时代特性,赋予端午多一点创新,哪怕是细微的改变都能让敏锐的现代人捕捉与融入,进而把传统节日过成一种文化潮流。
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古往今来说端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