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à
大
měi
美
zhī
之
gē
頌
在云冈石窟诸多石窟中,有很多窟内都有以音乐舞蹈作为素材的雕刻,但都是起到局部点缀陪衬作用。唯有第十二窟,则是主要以音乐舞蹈作为主要内容,其气势磅礴、场景辉煌壮丽,不仅仅在云冈石窟中绝无仅有,在全国的石窟中也极为罕见。
-1-
·
来自北魏王朝的大型音乐会
·
「中国古代最早的宫廷交响乐团」
第12窟建造于公元5世纪,前殿后室,入深14米,宽11米,高9米;北魏时期的名称未知,清代称“离垢地菩萨洞”,至现代因前室出现大量乐舞伎而得名“音乐窟”(区别于第8窟的“佛籁洞”)。石窟内部用立体雕刻的形式,记载了古代音乐人盛大的演出场景,窟内现存乐器共有14种47件,同时第12窟的乐伎并不同于一般世俗人间的乐伎,而是佛国天界中,持众乐器竞起歌舞的佛教乐伎。它们能歌善舞,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宫廷交响乐团。
第12窟规模最大的天宫乐伎位于前室北壁最上层的通栏列龛,每个乐伎占一个圆拱龛,龛龛相连,立柱为隔。乐伎梳高发髻,有圆形头光,臂挎飘带。
向右滑动查看古代音乐人
从左往右:吹指、排箫、五弦、细腰鼓、法螺
在第12窟的屋顶平棊藻井内,飞天舞伎彩带飘飘,身体纤柔,环绕在11团莲花周围。
第12窟顶部平棊藻井
南壁列柱上方和东西壁与窟顶相交之处,以镂空高浮雕突出安置了6个(应为7个,西壁北侧的坍塌)夜叉乐伎,其中5个各执弹拨乐器、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做演奏状。在两列柱之中,身穿红裤,扭腰耸胯,两脚相交而立,双手合掌,两食指相对拨者,最为引人注意,好似一个现代版的指挥,又好似一个领舞者,正在用高昂的热情,引领着多达人的庞大的舞乐队!
第12窟内乐器雕刻的形制、演奏方式以及乐队的组合形式,集中体现了北魏宫廷乐队风貌和社会音乐制度,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珍贵资料。除此之外,我们还能看到北魏当时生活所用乐器,包括建筑,种种的一个真实体现,可以说这是当时民族乐舞大融合的一个真实写照。
-2-
·
打工不如跳舞
·
「一言不合就斗舞」
第12窟形制与第9、10窟一样,是前列楹柱并具有前后室的洞窟,据考古发现,12窟在北魏时为面阔三间的石雕宫殿式洞窟,洞窟里雕刻的“跳门坎”“登弓步”“吸腿跳”“双飞燕”“倒踢”等舞蹈动作,至今仍是戏曲和古典舞中的常用动作。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前室门楣的乐舞石雕群。
在众多乐伎的伴奏下,两边四个舞者。左面二人,一上一下,在上者,右手托掌高举,左手叉腰,吸右腿而立,舞姿刚劲。在下者,右手托掌,左手扳住曲膝的右腿,这是一个十分标准的“跳门坎”舞姿,这个“跳门坎”技巧,有一定难度,要使自己站立的右腿,数次向前、向后跳过曲膝左腿的狭小空间,至今这种技巧仍传承在戏曲艺术中,如《三岔口》中两人在黑暗中对打,搜索对方,一方感到另一方抬起了桌子,于是两人一起将桌抬起。忽然,一方将桌子猛然扎地,桌脚砸了对方的脚,疼痛难忍,于是用了“跳门坎”的特技,表现出他十分疼痛的感觉。右面二人作“托掌”“又腰”姿,作“登弓步”姿。这些舞姿至今仍是戏曲和中国古典舞的常用动作,可见其历史悠久。
…
…
1:1复原石窟与第12窟原洞窟对比图
世界上首个可拆卸复原石窟
1:1还原云冈石窟第12窟
云冈第12窟复原视频
关键词:高技术复原
考虑到洞窟里边云冈的12窟是前屋后殿式的洞窟,洞窟的造像特别精美,而且颜色特别的丰富,所以它要求数字化采集精度特别高,这就导致数据体积太大,普通电脑根本处理不了,必须要用将近十万级别的服务器,这也是采集(数据)的难点。
通过长达六年的尝试,才逐步解决遇到的问题,用于前端的数据采集的设备,有做空间大数据采集的无人机,包括整个机密扫描的站式扫描仪,还有手持的扫描仪,它们最高的精度可以达到0.03毫米。
关键词:积木式搭建
第12窟3D打印项目最终呈现出来的色彩更加丰富,美丽度甚至超越原窟,且体量过于庞大,无疑为复原石窟增加了许多难度。为了实现巡展,该项目最大的突破在于可分体组装,属于“积木式”搭建,方便拆卸、安装。
原标题:《你看过来自年前的乐队吗?世界上首个可拆卸复原石窟即将亮相魔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