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全曲共三十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份,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主要演绎了道教仙人在上界的生活情状,较为出名的有“上元点环招萼绿,王母挥诀别飞琼”等道教神话场景。据史料记载其最初用于在太清宫祭献老子时演奏,因其精致华美而曾广为流传,白居易、元稹等文豪均为其作诗纪念。因此,虽历时千年,久已失传,仍旧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仿佛能从中惊鸿一瞥当年大唐的辉煌!据《杨太真外传》记载:玄宗梦见游月宫时,曾闻仙乐,观仙女舞姿,其玄妙优美至他醒后仍然念念不忘。为此他反复回忆谱曲希望重现梦中歌舞,甚至在处理政务时也握笛弹奏,却总也不能完整谱曲。直到一次他来到三乡译,远眺女儿山时,山峦起伏,烟云缭绕。他顿时触发灵感,回忆起了仙乐便立即记录下来,并据此创作了一部适合在宫廷演奏的的宫中大曲。
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采用了磬(唐代指铜钵)、筝、箫、笛、箜篌、筚篥、笙等金石丝竹独奏或轮奏,由宫女30人演唱,宠妃杨玉环领舞,其乐、其舞、其服饰都著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引得观看者赞叹不已。
作为开元天子唐玄宗的得意之作,《霓裳羽衣曲》开始仅在宫廷表演,因其乐调优美,构思精妙,以后各藩镇也纷纷排演此曲,在开元、天宝年间曾盛行一时,引得唐代文人骚客为其歌咏笔录,白居易盛赞《霓裳羽衣曲》“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作为代表着唐王朝最兴盛时代的《霓裳羽衣曲》竟于安史之乱后渐渐失传。以后,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崩溃,一代名曲《霓裳》居然落到了“答云七县十万户,无人知有霓裳舞”的地步。之后,南唐后主李煜与其昭惠后周娥皇、南宋姜夔等于歌舞有较高造诣的人都曾试图补缀成曲,重现《霓裳羽衣曲》当年的荣光,但终究已非原味了。可以说,霓裳羽衣曲的命运就是唐王朝兴衰的一个侧写,“跳珠撼玉”般令人陶醉的《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展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王朝的逐渐衰败,失去了强大的国力支撑和对于兴盛文化的追求和审美,《霓裳羽衣曲》亦逐渐走向没落,直至“寂不传矣”。而后两百年,南唐后主李煜与大周后虽复原部分《霓裳羽衣曲》,却在金陵城破时被李煜下令付之一炬。由此可见,国力强盛是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保障,希望今后如《霓裳羽衣曲》这样代表我国文化的优秀的作品不会再如她一般仅仅给我们惊鸿一瞥,让后人为之哀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