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狩二年(前年),霍去病于河西重创匈奴,收降浑邪王及其部众四万余人,并于同年置武威、酒泉二郡。
元鼎六年(前年),分武威、酒泉两郡之地,设张掖、敦煌二郡,并在此时将长城从酒泉修筑到敦煌城以西,设玉门关和阳关,扼守西域进入河西和中原的大门,“列四郡,据两关”之势在河西地区完成。
自此阳关、玉门关这两座屹立在汉唐边陲的雄关,就成为诗人喜欢吟咏的素材,引得千百年来文人墨客魂牵梦萦反复吟唱。
图一阳关旧址
雄关的沧桑被留在了不朽的文字里,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文学意象。
然而由于古代中原政权与西北民族的战争和交往更多利用玉门关,与玉门关有关的历史事件更多,因此更容易被诗人作为意象吟咏。
但这一切都随着王维的一首《送元二使安西》而改变!
图二劝君更进一杯酒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用最朴实的语言,抒写了一种最具普遍意义的情感,即与亲人朋友的离别之情。
诗中没有特殊的背景,却自有深挚的离情别意,使它适合于各种离筵别席演唱。
并且首诗还被谱写成乐曲传唱,称为《渭城曲》(或名《阳关曲》、《阳关三叠》),是唐代送别的名曲,也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最流行、传唱最久的古曲。
白居易《对酒五首》之四有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可见《阳关三叠》彼时已成为饯别名曲被广为传唱。
图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又如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洞中屐响省分携,不是花迷客自迷。珠树重行怜翡翠,玉楼双舞羡鹍鸡。兰回旧蕊缘屏绿,椒缀新香和壁泥。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阳关曲》不仅在同时代广为流传,直到唐末,仍然传唱不衰,例如唐末谭用之的《江馆秋夕》:“耿耿银河雁半横,梦欹金碧辘轳轻。满窗谢练江风白,一枕齐纨海月明。杨柳败梢飞叶响,芰荷香柄折秋鸣。谁人更唱《阳关曲》,牢落烟霞梦不成。“
可见一曲《渭城曲》触发多少离别之情,直至晚唐别筵离席之上唱《阳关曲》表达离情别绪,仍然感动着无数的人们。
由于《渭城曲》的流传和唐诗中的反复吟咏,“阳关”成为极常见的边塞和离别意象,频繁出现,宋代苏轼诗词中“阳关”一词出现不少于20次,如《渔家傲·送张元唐省亲秦州》:“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马皂貂留不住,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雾。”
图四萋萋满别情
又如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念武陵春晚,云锁重楼,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数,几段新愁。”
在后世诗词曲中“阳关”一词的出现不胜枚举,粗略统计唐宋诗词中便有近篇作品,其中使用“阳关”意象者,大多表达离别相思之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