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音乐洞窟最多
初唐时期出现新的吹奏乐器较多,显示出初唐音乐艺术的崭新风貌,如北壁上部自鸣乐器中出现一件短笛,它与横笛一样也是横行吹奏,但管体比横笛短一些,可能是件高音乐器,估计是从横笛演变而来。
南壁经变乐队中的陶埙体态为桃子形状,可称为桃形埙,埙体美观,是陶埙中之精品,它由一身菩萨乐伎演奏,更增添了几分美感。虽然在北周、隋代壁画中出现过陶埙,但初唐的埙在造型上又独具一格。
可谓同种乐器,造型各异。初唐北壁上部的自鸣乐器近件,是自鸣乐器运用最多的一个洞窟。其中笙的吹管呈弯曲形状,从唐代开始,笙、竽的吹管均是这样,可以说是笙、竽的一大发展。
还出现了尺八乐器,这件乐器是由羌笛演变而来,属竖吹式乐器,管身比羌笛短,音色不尽相同。第窟藻井四周飞天乐伎演奏中的排箫呈三角形状,这种样式是前代洞窟中所没有的,敦煌壁画中的排箫样式有梯形、长短形、三角形、长方形、雁形等多种形式,可见古人为这件乐器费了不少脑筋。
更令人惊喜的是窟出现了一种带勾状的吹奏乐器,因史书未见记载,故暂命名为勾笛,有学者认为是义觜笛、异型笛、蝉折之笛。此乐器与横笛基本相同,但在管身吹口位置的背面斜侧处有一勾状物,这个勾状物与发音无关,是一种装饰性之物,便于携带或挂起以利保存。
它是由横笛发展而来的一种横吹乐器。因天然竹管骨节处生有小枝,乐器制作者受到启发,便选用这种材料制成了勾笛。被画工绘画到了壁画上面予以美化。目前还未见其它石窟中有此乐器。
因此,可认为勾笛是敦煌本土特有的一种新型乐器,在壁画上约有件之多,它产生于初唐,并在盛唐、中唐、晚唐洞窟中均有出现,经变乐队和自鸣乐中都有运用,由于其形状奇特,而引人注目。
盛唐时期的壁画音乐主要突出的是经变乐队,几乎有音乐的洞窟均有经变乐队,吹奏乐器在经变乐队中是极有特色的一类乐器,凡有经变乐队,就有吹奏乐器。其中有用吹奏乐器组成的乐队。
盛唐南壁一组经变乐队仅有二身乐伎,演奏的乐器为笙和筚篥,中间一身舞伎。用同类吹奏乐器组成的乐队非常少见,这是最佳一例。另外,还有一种佛像背光乐队。即佛像背光出现的乐队,最早出现在炳灵寺窟西晋和麦积山西魏石窟之中,这两个石窟佛像背光各有一组精彩的佛像背光乐队。
敦煌莫高窟仅见盛唐南、北龛佛像背光处各有一组由迦陵频伽组成的乐队,吹奏乐器有笙、筚篥、尺八,颇有特点。中唐时期的音乐洞窟比初、盛唐音乐洞窟还多,吹奏乐器运用更有独到之处,如窟中唐人乐队中将海螺运用到经变乐队中,榆林窟,窟中唐一组人乐队中也有一件海螺,说明海螺也可在经变乐队中发挥独特作用。
中唐北壁上部自鸣乐中竟绘制了两件短笛,也较少见。中唐壁画音乐中使用勾笛达件之多,超过了勾笛总数的一半,无论是经变乐队还是自鸣乐中都有勾笛出现。勾笛可以说是中唐音乐洞窟中甚为醒目的一件乐器。特别在中唐北壁东起二幅人经变乐队中竟配置了两件勾笛。
同时,该乐队右侧身乐伎中身为吹奏乐器,其前排件全为吹奏乐器。中唐南壁东起一幅由人组成的经变乐队使用了两件横笛,配置在左、右两侧的外层,对称排列,别有情趣,凡此种种,反映出了中唐壁画吹奏乐器的特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