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优势 >> 正文 >> 正文

四时韵致寒江残雪望春思三联节气

来源:箫 时间:2023/10/26
北京中科白颠疯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jianjie.html

都说瑞雪兆丰年,最近半个中国都下了雪。刚巧坐飞机出行,空中俯瞰,视窗中江河大地都披着白“霜”,正是残雪尚未褪去。落地时刚走到旋梯,“呼”得一声北风扑面,浑身被打了个透凉。怪道说,落雪不冷化雪冷。

今人御寒方法多样,尚且冷得如此真切,古人又作何感受?一首古曲名为《寒江残雪》,可以算作文人冬日情怀的代表。这首曲子有笛箫埙等多个版本,俞逊发先生的笛子版大概最有代表性。笛子打音和颤音的运用,技巧高妙自不必说,再加上笛子的悠扬音色,穿透力极好,意趣深远。

传统文化中,寒与静一脉相通,丝丝凉意,也透着几许沉寂。但最初听这首笛曲时,听不出太多的“寒”意,笛声略有婉转,细腻的处理仿佛在用意刻画“残雪”。一说古曲《寒江残雪》又名《春思》,不禁让人拍案叫绝。枝头挂满了雪,逢得雪霁天青,细雪化水,滴答一声,落了地。残雪将消,残冬将去,随之而来就是新春。看来世人心性相通,“冬天来了,春天就不远了”的想法,古今中外人皆有之。

若说到“寒”之体验,还是推荐听一听埙演奏的版本。起首第一句的气震音,就听得心绪直堕下去,倒吸一口凉气,周遭也多了三分寒意。埙的音色淳朴古拙,圆润沉稳,古人云“吹土为声”,说的就是它的质感。更重要的是,演奏这首曲子的关窍在于气息,听埙吹奏的《寒江残雪》,更能体会曲子中气息的流动。——当然,这里说的“气”,是指气息与气韵;如果听一首乐曲听出了太多换气的声音,那就是技巧问题了。

听传统音乐,最不能忽视的就是气。这首曲子表现得十分明显,许多乐句尾音很长,演奏者也有意拖开,营造出清寒悠远的意境。如果你是较真打拍子的听众,听着长长的尾音萦绕耳边,西洋音乐的四二拍、四四拍肯定是合不上的,数着数着必定乱了。但若闭上眼睛,只管用心听,整首曲子则是说不出的和谐,每个乐句都是一个呼吸,气口所在恰恰合适。都说感觉不到呼吸的演奏,才是最佳的处理,不光吹奏者难受,听众都会觉得憋闷异常。

音乐与气息关系如此紧密,然气之为物,玄之又玄。王充《论衡》就有:“天地气合,万物自生。”古书中将万物生息之本源归为“气”,《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一”,即是由道体所演化出的先天一气。风水学中讲气分阴阳两仪,继而又化出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医也把气当做维持生命运行的根本。

“我好养吾浩然之气”,儒家也有自己的“养气说”。其实,儒道两家对“气”之为物各有看法,本各不相同,中国古代文人却能圆融处之。审美追求上,不少文人倾向道家,追求“大音希声”,并非否定音乐,而是说音乐本质不在于外在音符的表现,而在于音乐内在携带的气韵。至高无上的音乐,不在于曲调的繁复变化,而是摒弃表象,回归背后蕴含的“道”的美感。掉书袋的理论不提也罢,简而言之,音乐早已被抽象为哲学的表征,不是自娱自乐的玩物。

气之为物,其实也不玄妙。从笛箫埙听起,非常容易感受到它的存在,毕竟声音的强弱、气震音的频率都直接由气息控制。不光是管乐器,中国传统音乐皆是如此,即便是听琴听筝,“气”的贯通与内在韵律都不能忽视。

就如适才所说,传统音乐以呼吸带节奏,乐曲的节奏就成了气息的节奏。尤其是文人的演奏,无需刻意强调严格的节拍,内心自有把控。借此可管窥中外音乐的区别,西洋音乐讲究和声,把一部交响乐的总谱看下来,一个乐句中不同乐器的谱子排了一整页,分声部,有复调。相比之下,中国最文化人化的乐器古琴,即便对于同一首曲子,演奏者每个人的处理都不相同,最细微的差别就在于乐句间停顿的时长,处理得好就起承得宜,反之就落个“上气不接下气”。

有人说,西方古典音乐的审美取向是立体的、整体的,注重空间性,而中国音乐审美取向是线性的、个性的,注重时间。国乐有如呼吸绵长,同一时间或呼或吸,一个瞬间只有一个状态。然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瞬间即是永恒,正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及《三联·节气》所有

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专注传统文化

倡导生活美学

下载阅读IPAD电子杂志请移步AppStore或安卓商城搜索“三联生活节气”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2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