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传东
4月23日,是第26个世界读书日。年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创作大会在日出初光先照之城(日照)拉开帷幕,我应约而至。
一下火车,一阵清爽柔和的海风拂面而来。从踏进候车室那一刻,一直到走出车厢,我已经捂着口罩憋闷了二个多钟头,头脑昏昏沉沉,急忙摘下口罩,贪婪地呼吸着湿润洁净的新鲜空气,不知何故,竟然有了一种轻微的醉氧之感。
走到站前广场对面,乘上33路公交车,直奔目的地天德国际大酒店。
在前台登记、领取会议材料、乘电梯到房间放下行李,一气呵成。看了看表,离晚餐还有一段时间,电话联系先期赶到的于云福老师,他邀我到他房间小叙。云福兄住在39楼,从宽大的窗台望出去,平静的海面上,缭绕着一层淡淡的薄雾,极目之处,大海与天空紧紧衔接在一起,海天一线,碧海无边,愈发显得辽阔壮观,使人浮想联翩。
我与云福兄初识于年在济南水帘峡举办的创作大会上,来自烟台的云福兄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性格豪爽,多才多艺,凡是第一次跟他接触的人,都能感受到他身上那种天生的亲和力。
这次创作大会日程安排得相当紧凑。第二天上午,是去万平口海滨以及海洋公园等处采风,到达海洋公园后,文友们开始自由组合,三三两两、兴致勃勃地分头游览。
外面,起先细细的雨丝,此刻变成了唰唰的雨点,我跟云福兄商量了一下,决定去看一看雨中的东夷小镇。
从海洋公园出来,经过停车场,向北穿越一条地下通道,往左一拐,迎面是数跨红色的拱门,拱门建在桥上,人一上桥,便踏入了东夷小镇。
游览之前,日照市文联副主席南方先生曾向我们介绍过:东夷小镇原是日照市秦楼街道一个叫董家滩的小渔村。年,当地政府按照"拆一片旧村,带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的思路,对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小渔村精心策划设计,经过6个寒暑的建设施工,终于在年"五一"劳动节这天,掀开了东夷小镇头上的红盖头。
之所以用东夷来命名这座离大海咫尺之遥、寸土寸金的小镇。我想,规划建设者们一定是深受《尚书-益稷》中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夷)的影响,希望借助已有多年悠久历史的东夷文化,跟日照市传统的海洋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东夷小镇打造成一个独具特色、风格鲜明的旅游品牌。
从空中鸟瞰,东夷小镇就像一座鹅蛋型的岛屿,四面被水环绕。进得小镇,矗立在眼前的是一座古朴典雅的龙神庙。几千年来,黄海一带的渔民一直保留着祭祀和崇拜龙的传统习俗。东夷小镇之游以龙神庙开启,寓意龙神栖息,一年四季保佑平安,与不远处的万平口取万艘船只平安抵达口岸之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整个东夷小镇面积不是特别大,但也不算太小。主要分为美食、酒吧、文创三大街区,每一条街区都有着不同的特色,走在街上,使人仿佛置身于几百年前古色古香的渔村之中,对外来的游人,尤其是第一次来到日照的游客,是体验当地风土人情的绝佳去处。
我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光临日照了,但是第一次与日照热情相拥,却依然十分清晰地存留在记忆之中。
那是年的冬天,当时,国家重点工程兖石铁路刚刚通车不久,尚未开展客运业务。我们五六位毛头小伙,通过在铁路工作的同学,于傍晚时分,悄悄爬上开往石臼港(现在的日照港)的运煤列车,在车顶上忍受了两个钟头的刺骨寒风,下车时一个个蓬头垢面,发际间跟脸颊上沾满煤灰,浑身上下都是黑的,在行车公寓冲洗了大半天,才慢慢恢复原先的面目。第二天,与同伴们一起,把日照县城逛了个遍,才搭乘最后一班公共汽车返回临沂。
从那以后,每隔一些时日,就会陪着家人或者朋友到这座美丽的滨海城市转一转,玩一玩。在沙细如粉的万平口海水浴场、在鸟语花香的海滨国家森林公园、在吴家台渔家乐民宿客栈、在刘家湾赶海园……都曾留下过我们的足迹,在尽情享受大海带来的愉悦与欢欣的同时,也虔诚地接受大海的洗礼,每一次归来,总会感到精神上有一种质的升华。
淅沥沥的雨不紧不慢的下着,虽然撑着伞,但雨点在海风的夹裹下,很快将我们的衣裳打湿,身上感到丝丝凉意。
因为不是节假日,且是雨天,小镇逼仄狭长的街上游客稀稀拉拉,没有了往日人头攒动的喧嚣与嘈杂,对商家来说,这绝对不是件好事,但对我们来说,却是个没有游人干扰,能够贴近观察了解这座小镇的绝好机会。
我跟云福兄一前一后,沿着店铺林立、幌子飘摇的街道漫步而行,一边拍照,一边欣赏小镇风情。窄窄的街道两侧,是错落有致、风格迥异的各种建筑,楼阁亭榭、戏台客栈、茶楼酒肆,店铺宅院,处处彰显明、清两朝建筑之精华,纯朴厚重的古韵风情填满了整个渔村古镇。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东夷小镇就像丹青高手在大海边绘就的另一幅《清明上河图》,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早上从万平口海边开始,一直游览到现在,我跟云福兄都感到有些疲惫,正好经过一处悬挂"岚山豆腐"牌匾的小店,云福兄邀我进去稍事歇息,顺便品尝一下在当地颇负盛名的岚山豆腐。
小店店面不大,屋子里只摆放着三张桌子。我和云福兄每人要了一碗老豆腐,在等待豆腐上桌的功夫,与店老板攀谈起来,老板是标准的岚山土著,因为平日经常接待各地游客,显得非常健谈,他告诉我们,岚山豆腐和一般的豆腐不一样,它不使用石膏,而是使用传统的卤水点制,做出来的豆腐特点就是有嚼头,口感好。当然,这期间还要经过泡豆、磨豆、筛浆、熬浆、点浆、收浆压榨等多道工序,一盆盆金色的黄豆才会变成一板板色白如玉、浓香扑鼻的豆腐。
这时,老板娘端上两碗热腾腾的老豆腐,指着外间说道:调料在那里,自己任意取。
外间的调料台上,整整齐齐摆放着四五只陶瓷大盆,里面盛放着店主自制的特色佐料小菜,尤其是蟹酱,老板娘特意告诉我俩,她家的蟹酱是用做豆浆的豆汁,加上蟹酱、大葱、切碎的干辣椒和熟芝麻混合而成,吃豆腐或喝豆腐脑时浇上一勺,那味道就别提多美了。起初,我以为老板娘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待佐以蟹酱和腌菜的豆腐入口,味蕾一下子被彻底征服了,碗中这温润凝脂的老豆腐,细嫩软糯之间筋道十足,从中不仅能够领略到大海的鲜美,还能品尝出沂蒙老家的味道。蟹酱,是促成大海与家乡口味完美结合的最大功臣。
醉人的豆腐香,一下子把我带到了儿时,带回到沂蒙山区的那个小山村。奶奶做的豆腐,也是这般香糯可口。在被槐香笼罩的石头巷里,奶奶跟邻居们趁着午饭后的片刻清闲,聚在一起拉呱闲聊,天南海北、家长里短都是这些家庭主妇们聊不尽的话题。我站在奶奶身后,手里捧着瓜干煎饼,里面卷着厚厚的一层豆腐和几根刚刚腌好的香椿芽,大快朵颐。
豆腐是奶奶一大早起床,跟大姑二姑共同协作而成的。头一天晚上,奶奶就把黄豆掏洗干净,泡在缸中,经过几个小时的泡发,原先小巧玲珑的黄豆粒,变得丰腴饱满起来。天刚刚露出晨曦,小院就成了繁忙的豆腐作坊,奶奶左手将一把把的黄豆从小拐磨上方的磨眼中放入,右手不时朝磨眼内添着水,大姑手中紧攥着磨把,不停地拐动磨盘,倾刻,乳水一般的豆浆,顺着磨座底下的沟糟流入瓷盆之中。二姑的任务是在灶台烧火,奶奶把磨出的豆浆倒入大锅,待豆浆沸腾之后,慢慢点入卤水,点卤是件技术活,做出的豆腐口感如何,全在这道程序上。点卤后的豆浆开始慢慢凝固,把它倒入铺好的笼布内,包裹严实,用门板压住,再往门板上压上几块大石头,待挤出水分,香喷喷的豆腐就做成了。
见我吃得津津有味,婶子大娘们故意逗我,俺娘喂!煎饼卷豆腐恁香的,给俺吃口行吧?我顾不上回答,只是朝她们做个鬼脸……
临沂与日照相距只有一百多公里,同根同源,同为东夷文化的发祥地。东夷文化最初源自鲁中山区跟沂沭河流域,数千年间,古老的东夷人从鸟图腾的崇拜,到各种手工艺、建筑工艺的发展,再到礼制的出现,文明程度逐渐提高,随着聚落和城市的分化,一些游走迁徙的部落将海岱文化逐渐传播到华夏各个角落,一起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如果单从饮食文化上讲,豆腐也算得上是中国的国粹之一。据说,豆腐是公元前年,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当年,刘安在安徽省寿县与淮南交界处的八公山上烧药炼丹,无意间将石膏点入豆浆之中,就这样发明了豆腐。以后,人们经过不断改良,使豆腐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人爱吃的美食。豆腐在国内各地衍生出的做法与吃法不计其数,像什么豆腐皮、豆腐干、一品豆腐、麻婆豆腐、黄金豆腐,还有闻着奇臭,吃起来喷香的油炸臭豆腐等等。仅在沂蒙山区,豆腐的吃法就不胜枚举,最有名的当属香椿拌豆腐。早春,头茬香椿刚刚冒出芽来,将其掰下,用热水焯后切碎,把豆腐切成丁,放入盐跟香油搅拌均匀,用煎饼卷起来细细一嚼,那种清香爽口的滋味会让你恨不得把舌头都吞咽下去。
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有一次跟同事去八大碗老菜馆吃饭,同事点了一道叫做豆腐箱子的菜,味道独特,印象深刻。做法是,将豆腐切成整齐的方块,轻炸一下,把豆腐留边用刀划成盖状,将盖掀起,中间掏空,将调好的肉馅放入里面蒸熟,再将翻炒后的番茄汁、辣椒丁加入糖、醋,用水淀粉勾芡一下浇在蒸好的豆腐上即成。如今多少年过去了,在饭桌上再也没有见过这道菜,不知是因为工艺复杂厨师不愿意做,还是其它原因,但不管怎样,曾经令人唇齿留香的佳肴不见了踪影,未免使人感到失望与遗憾。
佛家吃斋,一日三餐均是素食。有一年跟朋友去河南少林寺游玩,寺院旁边有一家斋饭馆,我跟朋友去体验了一下,所有菜肴,均为豆制品,谓之素肉,味道不错,价格也算公道。在吃饭的过程中,我在想,普天之下,人人都应该感谢刘安,尽管他的身世有些扑朔迷离,但是他无意中发明了豆腐,却是莫大的功劳,给人间带来了一种无与伦比,极接地气的大众美食。自从有了豆腐,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谁敢说没有被物美廉价,营养价值极大的豆腐滋养过呢?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豆腐文化更是不可小觑。就连大海对面的日本跟韩国,也已经把从东方大国带回去的豆腐文化弘扬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给老板提建议,让他放开眼界,集大江南北豆腐制做之大成,多多创新,争取在这小小的豆腐上,做出大大的文章,让"岚山豆腐"名扬四海。正侃着,云福兄碗中的老豆腐已见了底,我顾不上再细细品尝,赶紧几勺子把仍冒着热气、氤氲着豆香的老豆腐吃下肚。
豆腐真不愧为人间的营养补充剂,顷刻之间,浑身充满了热量,将先前的疲惫与寒气一扫而光,人一下子精神了许多。
看了看表,集合的时间马上要到了,我跟云福兄请老板娘帮忙在牌匾前合了张影,挥手告别,在绵绵的细雨之中,踏着大步,向集合地点赶去……
两天时间的创作大会结束的很快。返程的列车上,黄海之滨这座美丽的城市在目光中渐渐远去,而一丝从未有过的感伤却悄悄涌上心头。
东夷小镇,我在辛丑年的暮春有幸走进了你的怀抱,你典雅靓丽的身姿也深深镌刻在了我的心里。我会常来探望你,当然,也不会忘了再去吃上一碗那让人牵肠挂肚的老豆腐。
(图片源自网络)
郑传东,山东临沂人,现任职于临沂市罗庄区司法局。文学发烧友,偶有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系山东省散文学会、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sdswxh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