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金涛说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蔡邕《琴赋》及其他蔡邕现有音乐赋作《琴赋》、或日《弹琴赋》、《瞽师赋》存世,惜皆已残缺,而不得见其全貌。《琴赋》残篇如下:尔乃言求茂木,周流四垂。《全汉赋》蔡邕音乐赋作《琴赋》一改汉代音乐赋必表现乐教思想或。有所寄托的惯例,而单纯描写音乐,对音声、琴曲的变化颇多精彩形容,且对弹琴指法有较细致的描绘,又列举流传的古琴曲,颇有特色和价值。
《瞽师赋》则是赋史上第一篇,也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一篇专门描写盲人乐师的赋作。中国古代多以瞽者为乐官,称“警官”。《尚书胤征》:“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诗经周颂有瞽》:“有瞽有暂,在周之庭。”《周礼春官》:“瞽朦,上瞽四十人,中瞽百人,下瞽百有六十人。”疏日:“郑司农云:‘无目联谓之瞽,有目联而无见谓之朦。”又《周礼春瞽朦》日:“瞽朦掌播鼗、祝、歌、埙、箫、管、弦、歌。”
长笛王褒《洞箫赋》中也曾描写过“眸子丧精”的盲者能演奏美妙的洞箫之乐。蔡邕《瞽师赋》则曰:夫何朦昧之瞽兮,心穷忽以郁伊。目冥冥而无睹兮,嗟求烦以愁悲。抚长笛以摅愤兮,气轰锺而横飞。咏新诗之悲歌兮,舒滞积而宣郁。何此声之悲痛兮,怆然泪以懵恻。类离鹃之孤鸣,似杞妇之哭泣。时牢落以失次,号经蹇而阳绝。
《全汉赋》可以看出,蔡邕继承了王褒赋里提出的“发愤乎音声”的思想,而“抚长笛以摅愤”、“舒滞积而宣郁”等句,则是对此思想作。了更为明确和具体的表述。另,《艺文类聚》卷四十四有:“伏滔《蔡邕(长笛赋)序》曰:余同僚桓子野,有故《长笛赋》,传之耆艾,云蔡邕之所作也。初蔡邕避难江南,宿于柯亭。柯亭之馆,以竹为橡。仰而眄之,日:良竹也。取以为笛,奇声独绝,历代传之。”
泉水似云蔡邕尝作有《长笛赋》一篇,而伏滔为之序。伏滔,字玄度,生卒年不详,平昌安丘(今属山东)人,晋散文家、辞赋家,主要活动于东晋哀帝(司马丕,公元--年在位)至孝武帝(司马昌明,公元年在位)年间。然考之《后汉书蔡邕传》注、《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北堂书钞》卷一百一十一、《初学记》卷十六在引述这段文字时,皆直言“伏滔《长笛赋序》曰”云云,且于下文单日“有故长笛”,而并无“赋”字缀于其后,则是说此《长笛赋》及《序》乃伏滔所作,蔡邕所作并传于后世的惟笛而已。
又《初学记》卷十六还直接引有“伏滔《长笛赋》曰”凡两条,严可均《全晋文》亦有收录,曰:云禽为之婉翼,泉为之跃鳞。远可以通灵达微,近可以写情畅神达足以协德宣猷,穷足以怡志保身。兼四德而称隽,故名流而器珍。由此,以为伏滔作有《长笛赋》,而蔡邕并不曾作有此赋,则似乎更妥。
平昌两汉尚有刘向的《雅琴赋》、傅毅的《琴赋》(或日《雅琴赋》)、侯瑾的《筝赋》等音乐赋作品见于着录,惜也皆已残缺,无法深窥其义。刘向赋仅余寥寥七句:观听之所至,乃知其美也。潜坐蓬庐之中,岩石之下。游子心以广观,且德乐之惜惜。末世锁才兮知孔寡。穷音之至人于神。弹少宫之际天,授中微以及泉。蒇蕤心而息塑兮,伏雅操之循则。(《全汉赋》)
其中颇含离群索居之意,寄托难逢知音之叹和怀才不遇之感,文辞与情思似乎皆对前已提及的马融《琴赋》有所影响。傅毅《琴赋》残篇如下:历嵩岑而将降,睹鸿梧于幽阻。高百仞而不枉,对修条以特处。蹈通涯而将图,游兹梧之所宜。盖雅琴之丽朴,乃升伐其孙枝。命离娄使布绳,施公输之剞劂。遂雕琢而成器,揆神农之初制。尽声变之奥妙,抒心志之郁滞。
岩石《全汉赋》则无论结构、思想皆不出于枚乘、王褒所形成的音乐赋程式,未见精彩之处。侯瑾《筝赋》残篇如下: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卑杀纤妙,微声繁缛。散清商而流转兮,若将绝而复续。纷旷荡以繁奏,邈遗世而越俗。若乃察其风采,练其声音,美武荡乎乐而不淫。虽怀思而不怨,似《豳风》之遗音。
于是雅曲既阕,《郑》、《卫》仍修。新声顺变,妙弄优游。微风漂裔,冷气轻浮。感悲音而增叹,怆噘悴而怀愁。若乃上感天地,下动鬼神,享祀宗祖,酬酢嘉宾,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
江南《全汉赋》对筝乐雅俗兼顾的演奏效应作了颇为细致的刻画,且具有又《艺文类聚》卷四十三载:“刘向《别录》日:‘有《丽人歌赋》。汉兴以来,善雅歌者,鲁人虞公,发声清哀,盖动梁尘。”
《文选》成公绥《啸赋》李善注引刘歆《七略》云:“汉兴,善歌者鲁人虞公,发声动梁上尘。”《初学记》卷十五亦提到,古之善歌者有,鲁人虞公。有学者即据此而说汉初之鲁人虞公曾作有《丽人歌赋》。
古筝若然,则此赋当为最早的描写歌唱艺术的赋作。但是,严格地说,仅从以上材料,很难推断出究竟是鲁人虞公作有《丽人歌赋》,还是《丽人歌赋》中写了有关善歌者鲁人虞公的内容,所以我们只能说其作者“不详”。
参考资料《汉代音乐文化研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