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古文观止ID:gwgz」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于是阳明说:“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胍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榖,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力可种植嘉种。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传习录·徐爱录》
图片来源
摄图网
1、过来人常患“拦路癖”
我们先从张爱玲的一篇短文开始: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既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我不想让你走弯路。”“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母亲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路走不得。”她不信。“我母亲就是从那条路上走过来的,我也是。”“既然你们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了,我为什么不能?”“我不想让你走同样的弯路。”“但是我喜欢。”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后笑了:“一路小心。”我很感激她,她让我发现自己不再年轻,已经开始扮演“过来人”的角色,同时患有“过来人”常患的“拦路癖”。
文章的最后,张爱玲这样总结道: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谁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年轻时为什么会有弯路,而且非走不可,其实这是源于我们的一种被称为“自命不凡”的本能。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心理学家发现,99%的人都讨厌自己被看成跟别人一样的普通人,或者说,老天爷不允许我们把自己看成普通人。于是,我们总是带着过分良好的自我感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种过分良好的自我感觉,或者说自负,给我们要走弯路埋下了种子。
2、少说多听,必有收获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王阳明”是他后来隐居阳明洞时给自己改的名字。
王阳明从小就有“自负”的资格,他的所有弟子和他年谱的作者都这样说,而且他降生之前的种种迹象也表明他非池中之物。
根据王阳明的传记作者记载:传主在母亲肚子里待了十四个月,仍然没有出来的迹象。一天夜里,王阳明的奶奶在睡梦中突然醒来(其实她没有醒),看到一道彩虹从房顶垂直射入房间,在强大的“聚光灯”下,一位身穿红衣的神仙从天而降,周身云雾缭绕。他怀中抱着婴儿,对惊愕中的老太太说:“这孩子将来是人才,你们要好好教育。”说完把孩子送到了老太太怀中,凭空消失。这时,王阳明的奶奶才真从梦中醒来。回想梦境,感叹了一会儿人生如梦。这时,突然听到儿媳房中传来婴儿的啼哭--王阳明出生了。
老太太把神奇的梦讲给老公王天叙听,王爷爷鉴于梦中有“云”,于是给孙子起名为王云。年,王阳明已五岁,但还不会说话,这成了王家人的一块儿小心病,特别是王天叙。虽然老话说“贵人语迟”,但万一“迟”至成年了还不会开口说话,岂不就成哑巴了!有一天,王天叙在院子里看着孙子玩耍,忽然一位和尚风尘仆仆而来,听王天叙叫王阳明“云儿”,就走上前摸着王阳明的脑袋叹道:“好个小孩子,可惜被道破了。”话音才落,和尚转身就走。若是愚笨之人肯定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但王天叙可是聪明人,猛然醒悟,“神仙送子”这事岂是可以随便张扬的?于是,晚上就开了家庭会议,宣布给王阳明改名为王守仁。
大家一夜不睡,专心致志地望着王阳明,希望能见证奇迹的诞生。果然第二天一早,王阳明从梦中醒来,开口说了第一句话。正史和野史都没有记载这位贵人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内容,但可以肯定的是,王家肯定要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地庆贺一番。更让王天叙惊骇的是,王阳明对他所诵读过的书都能倒背如流。问其原因,王阳明回答,您每次读书,我都在旁边倾听,不知不觉就默记在心了。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少说多听,必有收获。
3、过度自信,还会被后天资本放大
一个人过度自信虽然是本能,但后天资本还会把这一本能放大。这就是富二代、官二代会嚣张跋扈,古代书香门第的后人会目空一切的原因。因为他们有后天资本,而这资本就是他们先辈多年来积攒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王阳明的祖宗可追溯到晋时的书法家、文学家王羲之。王阳明的六世祖王纲,年轻时恰逢元末天下沸腾,就跑进深山老林生活,在深山中,他碰到一位善于相面的高人,于是拜师学艺。后来,王纲跑出山林准备过普通人的生活,想不到碰见了半仙刘伯温,两人结为好友。刘伯温对他说,将来俺有个前程,也要让你似锦绣一般。王纲说,千万别,我淡泊名利好多年了。谁知刘伯温是个守信的人,后来帮助朱元璋当了皇帝,就把王纲从荒山野岭中拉了出来。这一年,王纲已经七十岁。再后来,七十多岁的王纲奉命到广东去剿匪,结果死在回来的路上。王阳明的五世祖王彦达向朝廷要抚恤金,结果朝廷不给。王彦达就单枪匹马把老爹背回了老家,从此发誓,绝不为朝廷效一分力。
王阳明的四世祖王与准遵从老爹的遗愿,终身在家读书教育后代,并且能前知五百年,后知几分钟。地方政府闻听辖区有这样一位高人,就让他出来到政府挂职,王与准故意把腿弄折,终于保住了家族“淡泊名利”的徽章。王阳明的太爷爷王世杰本来也想淡泊名利,但家中米缸总空着,好不容易克服了心理压力去参加考试,可当人家要按规矩搜身时,他发了一通雷霆之怒,不考了。这位自尊心强大的太爷爷生了个儿子,就是一手带大王阳明的王天叙。
爷爷王天叙是个道德楷模,只对经书感兴趣。王阳明的老爹王华,天授才华,四书五经无所不通,同时兼具男人美德。据说某次在一富贵人家借宿,主人闻听这位知识分子智商奇高,就派穿着暴露的小妾到他房间里。王华大吃一惊,女郎拿出一柄扇子,上面有主人的字:“欲借人间种。”王华又是大吃一惊,稍为镇静后,认为这“借种”的事做不得,于是拿过扇子,续了一句:“恐惊天上神。”
王华六岁时,曾在一水塘边玩耍,有个醉汉呕吐完毕离开时把钱包丢在了水塘边,王华打开钱包,发现很多金子,他没有私吞,而是在那里等,直到醉汉酒醒后慌慌张张地来寻找钱包。那醉汉发现王华是个拾金不昧的孩子,当即拿出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当做酬谢。王华正色道:“请你不要侮辱我的节操还有算数能力,那么多的金子我都不要,我为什么要这么一点?”已清醒了的醉汉很惭愧,急忙向小王华道歉。王华终生不肯丢弃这一节操,这无疑给王阳明树立了一个道德榜样。家族的道德徽章,从小就被王阳明佩戴在心里,并且身体力行。在中国古代,“道德”不仅是一种素质,还是一种能让拥有它的人引以为傲的能力。一个人如果被认为是道德楷模,那就是对他人生价值的高度肯定。王阳明有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高尚品德,还有自己的天纵聪慧,这些外在条件放大了他过度自信的心态,使得他傲骨铮铮。
还有一个因素可以将人的“自命不凡”放大,这就是地域因素。中国人一直相信“人杰地灵”的说法,一直到宋朝,中国人都认为北人比南人要优秀。北宋第一任皇帝赵匡胤(宋太祖)就曾定下家法,不许任命南人当宰相。在当时,中央高级官员大都来自河南、山西、陕西。宋神宗时,王安石把江西人、福建人带进朝廷决策层,气得山西人司马光和河南人程颐大叫天地反常。“人杰”自然就“地灵”,在宋朝,陕西、河南就是风水宝地。明时,南人渐渐占据上风,影响着中国政治的走向,所以,本来是穷山恶水之地的南方也成了地灵之地。王阳明的出生地浙江余姚,明代时属于绍兴管辖,绍兴是大禹时代的大越,越王勾践和吴王阖闾争霸的故事就在此地上演过,到了明代,古战场的血腥气早已消散,只剩下人间独有的山水美景。明朝人认为,至少王阳明认为,余姚县是人间仙境,就差说这里是龙脉所在了。
4、造成过度自信的因素是什么
家族因素、地域因素和头脑聪慧,都能使人过度自信、自我感觉超级良好。王阳明在这方面表现得极为激进和大胆。
年,王阳明的父亲王华考中进士。第二年,王华到北京做了官,就迎接王阳明和王天叙到北京。途经浙江杭州时,王天叙带着王阳明和一些笔友到金山寺游玩,其间有人提议做诗消遣。很多人马上抓耳挠腮,尽力想做出震动天地的诗作来,而王阳明只是略加思索,就跟爷爷说,我已经做成了。王天叙叫他读出来,王阳明大方吟道: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那些自诩七步就能做出天下上等好诗的人,一听到这个孩子的诗,真是恨得牙根直痒。自命不凡的人一旦遇到比自己强的人,往往会不由自主地给自己找理由,他们的理由是:这首诗是王天叙为了炫耀孙子的才华而偷偷替王阳明做的。王天叙不动声色,让提出这问题的人给王阳明来篇命题作文。有人就以景点“蔽月山房”为题,要王阳明作诗一首。王阳明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高月更圆。
众人大惊不已,他们无法想象也无法理解,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怎会有如此的才情。在他们正为王阳明叫好时,王阳明又说了一句让他们更为惊讶的狠话:“文章小事,何足成名!”
人总是一边对自己过度自信,一边对别人的自命不凡深恶痛绝。心理学家和处世老手,都对这种现象进行过分析总结,心理学家说这是同性相斥,民间的说法是“同行是冤家”。灵异学家则认为,人的种种本能(比如自命不凡)发出的射线,不是去寻找别人的射线,而是去击败别人的射线,所以当它遇见与自己旗鼓相当的射线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厌恶和仇恨情绪。不过,这些说法都不能圆满地解释人为什么对自己的自命不凡情有独钟,却不能容忍别人一丁点儿的过度自信。有一种非常规的解释:痰在自己喉咙里,自己并不觉得脏,但没有人喜欢把别人的痰吃进自己嘴里。这大概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或者说是人性的弱点之一。
5、第一等事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
当一个孩子表现得特别调皮时,我们会说他是“被惯坏了”,小时候的王阳明就有种被惯坏了的感觉。在北京的家中,王阳明最喜欢做的事是和小朋友们玩军事游戏,并总以军队长官自居,制作大小旗调度他人。老爹王华每每见到儿子如此贪玩,都会气得浑身发抖。有一天,他质问王阳明:“我们家世代都靠读书混饭吃,你搞这些不入流的东西,是想给祖宗丢脸吗?”
王阳明人小鬼大,反问:“读书怎么就能混饭吃?”
老爹严肃地告诉他:“读书就能考上公务员,就能做大官。你老爹我如果不读书,怎么能考上状元?”
王阳明问:“我老爹是状元,咱家世代都是状元吗?”
王华嘲笑傻儿子:“只你老爹是状元,你若想当状元,就要读书。”
王阳明终于让老爹进了“坑儿”:“只是一代,状元看来也不过如此。”
王华想不到儿子居然挖了坑,可气的是,自己还笨得兴高采烈地跳了下去。老羞成怒下,他使用起了父亲的权力:棍棒伺候。
王天叙对孙子王阳明的认识显然比王华高一筹。他认为,王阳明必非凡品,每当王华被气得上气不接下气时,王天叙就会冒出一句:“这小子他日必官至极品,所立功勋当是旷古绝今的。”
其实,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命不凡。自命不凡的人只是经事少,如果让王阳明放弃锦衣玉食的生活,经历一些磨难,恐怕他就不会说状元无用了。王阳明的自命不凡还表现在下面这件事上。他问老师:“人生在世,何为第一等事?”
老师回答:“好好读书,天天向上,将来考个公务员。”
王阳明立即给了老师一记重锤:“这恐怕不是第一等事,第一等事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
王华知道这件事后,又好气又好笑,讥讽儿子:“你小子想得太美了,社会很现实,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6、自命不凡是我们走弯路的一个原因
王阳明也许并非真的是想得太美,每个人的人生理想不一样。读书做官只是一辈子的吃喝,而做圣贤却能永垂不朽,可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真的能深刻理解“不朽”的意义吗?你是否还记得,小时候老师让我们写“我的理想”的作文。每个人都在纸上一本正经地写下自己恢弘的理想,可若干年后,有几个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每个人过分良好的自我感觉和过度的自信这一本能,要求我们必须要自命不凡,就如同我们饿了要吃东西一样。没有人可以祛除本能,正如大海不会拒绝涓涓细流,泰山不会拒绝小土块一样,如果它们拒绝了,就不能称为大海、称为泰山了。
正是因为不能祛除,所以我们不必担心自命不凡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恶果,如果所有人都有这种毛病,那他就不是毛病了。自命不凡不会直接让我们走弯路,但这颗种子发芽成长后,却是我们走弯路的一个原因。回到王阳明身上,这也是他后来频繁尝试各种学业却不能实现“圣人”理想的原因。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醒一点,即使没有良好的诸如物质和精神财富等后天条件,许多人也会自命不凡,因为这是人类的本能。
多年之后,王阳明对“自命不凡”的害处做了如下描述:“这个问题是人的大病根。譬如在一丈见方的土地里,种上同样大的一棵树,雨露的滋养、土壤的肥力,只够滋养大树。上面却被大树的叶子遮盖,下面呢,又被这树根盘踞,纵然想在四边种些庄稼,也会是种什么死什么。只有砍倒这棵树,就连一点儿须根都不要留,才能种植好庄稼。不然,任凭你辛苦耕耘,也只能滋养这树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