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与你恒古不变的期盼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历代戏曲声腔都是从民间音乐到地方小戏一路发展而来的,由于一些杰出艺人的创造和改革活动,促使这些声腔脱颖而出,盛行全国。许多地方小戏历经近百年的艺术实践,并能广揽博收其他剧种的优长,故其形式内容均有长足发展,影响广远,已非“小戏”所能涵盖其实质内容了,如“黄梅戏、“越剧”、“评剧”即是。民间地方小戏,可视为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到戏曲音乐的一种过渡形态。它的创造表演主体及欣赏群体,主要是下层民众和民间艺人,而与大戏主要依赖专业性艺人文人阶层创作表演有所不同,其音乐材料及风格,既是地方化的,也是由民众世代相传的古老的传统曲调。
黄梅戏黄梅戏·天仙配黄梅戏是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江苏等省的剧种,起源于湖北黄梅,却在安徽安庆一带唱红。曾有黄梅调、二高腔、怀腔、府调、皖调等异名。本世纪初仅以锣鼓击节,即所谓“三打七唱”,(三人打兼邦,七人唱),后渐用胡琴托腔本世纪三十年代黄梅调从乡村进入上海,涌现出胡浦伢、严凤英等名角。剧目有《天仙配》等三十六本大戏,《夫妻观灯》等七十二小戏。所用腔调有三类,多为五声音阶,本嗓唱法。花腔”,小戏腔调的总称,约有百余首,多为“两小戏”、“三小戏”的专用腔调,在大戏中则作为插曲使用。旋律素朴、优美调式亦有变化,多用衬腔。彩腔,又名四平、打彩调。四句体乐段。
《天仙配》因多用于花腔小戏,故也称为花腔,曲调以活跃流畅为特点,并衍生出长于叙事的对板和补充句“迈腔”和“切板”。主调,又名正腔,是正本大戏的常用腔调,属板腔体制,有一系列各具特点和表现功能的板式。“平词”,四拍子,曲调庄肃优美,灵活性强,长于叙述;“火工”,又名“八板”,快速的一拍子,又名“数板”,二拍子,多表现回忆和叙事;“三行”宜于表现惊恐、愤怒、慢速的一拍子,宜于表现苦闷、焦愁;“三行”,则又名“快数板”,是“二行”的紧缩形式,长于表现紧张、激动的心绪。男女分腔演唱,联用时形成同主音关系调的串联。此外,在主要腔调中还有“仙腔”、“阴司腔两种男女相同的腔调。仙腔旋律优美,多用于神仙场面;阴司腔曲调低沉、凄清,在阴魂出现或角色病痛时演唱。
花腔小戏《天仙配》取材于仙人相遇、结为连理的优美神话故事,本事滥觞于东汉的石刻画像,历经魏晋唐宋,不断增补情节予以完善,至明代已为诸多剧种搬演,有《槐荫记》《百日缘》等异名,但内容均同。越剧·楼台会越剧是浙江湖州一带民间曲艺“跳”流传至嵊县,结合当地方言及“么牛调”后逐步形成的民间小戏。年首次登上农村舞台。剧目多描写农村生活劳动题材,唱腔简谱,为上下句变化反复,曲尾加“啊哦令哦令哦”人声帮腔的“令吓调”。伴奏仅以一绰板及一小扁鼓压拍打花点,早先只用男演员,俗称“的笃班”(以伴奏的音响特点而名)或“小歌班”。年进入上海草棚舞台,渐丰富曲调,扩大剧目,加用丝弦乐器伴奏,形成“绍兴文戏。年招收女子训练,用以反串男角招徕观众,易名“绍兴女子文戏”,遂盛行一时。
《天仙配》涌现出施银花、越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等名角。之后,经著名演员袁雪芬、范瑞娟等不断改革发展,越剧在语音上吸收中州音韵与浙江官话结合,唱腔扩展为四句体,并逐渐形成慢板、中板、快板、小板、弦下调、南调等板式体系,伴奏乐器增多,行当唱腔流派亦有所发展,越剧音乐愈趋成熟完善。主要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缕梦》《西厢记》《追鱼》等。越剧唱腔体制属板腔体,基本调为复乐段性质的四句体。曲调多为五声音阶的级进。过门则用七声音阶为主的加花变奏形式。常用乐器有二胡、扬琴、三弦、箫、笛及小件打击乐器。音乐风格偏于柔美清丽,富有吴依软语的南国色调。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悲剧故事,自在唐小说家,大中进士张读《宣室志》中见载后,一直在民间盛传不衰,在民歌、说唱、戏曲中都可见其踪迹。
《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的《梁祝》的内容大抵与民间传说的情节一样梁祝结拜,三年同窗,十八相送,暗许终身,求婚遭拒,化蝶双飞,在天比翼。楼台会《梁祝》中的一个重头戏,在浓厚的悲剧气氛中,刻画了梁山伯和祝英台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贞不二。此折音乐性强是重头唱功戏,以大段唱腔,层层揭示梁祝二人的内心感情交流;梁由愤怨、抗争直到失望悲观;而祝则从安慰、劝说,回首往普的甜美转而悲悔欲绝,情感层次十分丰富复杂,又有环环相扣的内在逻辑。本谱仅为《楼台会》的后部分唱腔,唱词浅显而又深情,有明显的口头文学特征。祝之唱段,在低音区缓缓吟出,抒情而优美,情真而意切,如淙淙溪水,沁人心脾,十分动人梁接唱的一段,亦用尺调慢板,但情调更显沉凝波动,绝望与无奈之情毕现,他的悲痛是的、含蓄的,反倒现出深沉,揪人肺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