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介绍 >> 正文 >> 正文

中考随风吹笛阅读理解及答案

来源:箫 时间:2023/9/14
北京看白癜风大概多少钱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31/5416226.html
北京看白癜风大概多少钱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31/5416226.html

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15~18题(14分)

随风吹笛林清玄

⑴侧耳细听,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很久,确定是笛子的声音,萧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由于来得,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

⑵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⑶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⑷这样想着,在田埂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看看天色尚早,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

⑸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撼了,。

⑹。原来竹子洒过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出尖利如笛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挡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⑺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

(8)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时,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听蝉声。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美,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9)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10)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但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的声音那么深刻。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11)可惜我并没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之声仍是要有福分的!

(12)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因为画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供各种声音,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世上有无数艺术家,全是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为自然是有声音有画面,还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这些全是艺术达不到的境界。

(13)再好的艺术一定有个结局,而自然是没有结局的,明白了这一点,艺术家就难免兴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寂寞感。

(14)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

(15)我突然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原文有改动)

这篇阅读考过很多次,按卷分别解析

卷一题目及答案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认为,每一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这“自然的声音”所表达的本质意义是相同的。比如,百灵鸟画眉的声音与蝉蛙的声音,对热爱自然的人来说,都是悦耳的。

B.在寒夜里放着万蝉齐鸣的录音,至少会给听众带来两种感受:一是让自己走进自然之中;二是从心里驱赶了冬天的寒意,心里渐渐暖合起来。

C.听《溪水》的录音时,听到了两声山鸟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候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着说明作者更喜欢鸟声。

D.“我”后来去了几次,要么有雨无风,要么有风无雨,其实就是有了和那天一样的风和雨,还有竹子,“我”的感受也不会和那天一样,因为一种感受只属于那个瞬间。

E.文章最后说“有雨有风,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这句中的“交响乐”与我们平时听到的那些高超的音乐家演奏的“交响乐”给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

CE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C说作者更喜欢鸟声没有根据,作者在装有录音带的盒子上写了《溪水》,就足以说明他特别喜欢溪水的淙淙声。E音乐家演奏的“交响乐”永远都是人为的痕迹,与文中所写的“交响乐”是不能等同的,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16.请说出“我的故乡在遥远的地方”这一句中的“遥远”与文中“由于来得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句中的“遥远”的含义。(4分)

前者的“遥远”:

后者的“遥远”:

前者“遥远”指路途很远。后者“遥远”指文中笛子的声音所飘到的地方比一般音乐传送的地方远。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从题干来看“我的故乡在遥远的地方”这一句话不是来自本文,可以只看本句话,“遥远”在这个句子中是之空间距离远,用的是本义;“由于来的遥远,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这几话来自本文,必须联系上下文,“怀疑”后面用冒号,表明了后面的句子是对前面的解说,从这些解说句可以看出,本句中的“遥远”不是指空间距离远,而是笛声所飘到的地方比一般的音乐传送的地方远。

17.为什么说“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2分)

因为作者认为:音乐是美好的象征,产生音乐的地方应该是美好之地、善良之地、文明之地。(意思对即可)

本题考查体会重点语句的含意。作者潜意思里认为竹林是不安全的,因为“小时候我觉得竹林是做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幼时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所以,到了竹林边,作者“要走进竹林的脚步有迟疑了,在稻田边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但作者认识到,音乐史美好的,美好的音乐应该是安全的,战胜了对竹林的恐惧,“遂决定到竹林中走一遭”。这样联系上下文答案就出来了。

18.每逢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请把我喜悦的内容有自己的话写出来。(4分)

春雷响起,表明冬天的结束,明媚的春天来临了;春雷响起,这是自然的声音,它粗犷、豪放、惊天动地,给人一种抖落冬天的寒意。迎接万物苏醒的时刻的快乐。

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这句话出自第七段,全句是这样说的:“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春雷的咋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此句中有几个短语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自然的声音”“令我们赞叹”“冬春之交”,这几个短语就是我们推断和想象的根据。春雷在“冬春之交”乍响,预示着冬天的结束春天的来临,这是令人喜悦的;春雷是“自然的声音”,自然“令我们赞叹”,再联系全文,作者对自然之音的敬仰,听到春雷咋响能不欣喜若狂?这样分析答案就出来了。

卷二题目及答案

23.阅读第(1)-(4)段,请概括风雨中笛声的特点。(2分)

风雨中竹笛声具有清晰、高扬、穿透力强、悠长、尖厉、声威远大等特点。(答出三点即可)

本题考查分析形象特点。这类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本题可依据“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可以穿透广阔的平野,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互相摩擦便发出尖厉如笛子的声音”等语句中的能表现“竹笛声的特点的词语作答。

24.请从第(5)(6)两段划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3分)

①运用比喻,写出了自然之声、天籁之音给人的震撼。

②运用比喻和拟人,形象地写出了自然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乐队。

(3分,意思对即可)

25.第(12)段中加点的“双重的组合”是指:(3分)

指“活的画面和声音”(或“目视的各种自然风景及听到的各种自然声音”)

26.请仿照第(13)段中划线句,再续写一句,使之与这两句构成排比句。(3分)

人能拍下劲松参天挺立的英姿,但永远不能再现它破坚石而出的毅力。(3分,符合要求即可)

27.结尾说:“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自然是美丽的,自然是时刻变化的,人们应该时时体验自然、感悟自然、融入自然,这样生命就会有价值,生活就会有意义。

卷三题目及答案

文章由“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开篇,有什么作用?(2分)

(1)照应题目(2)为揭示“笛声”真相做铺垫、引出下文“笛声”。

试题分析:理解文首句子,一般可以从开篇引题,点明题旨、引导(铺垫下文)、奠定情感基调,充当文章线索等方面去分析理解。本句主要是点明文题为下文铺垫。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

(2)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1)竹林乐声声势宏大,不同凡响,让作者心存敬畏。(2分)(2)因为自然风景是活动的、变化无穷的,并且有各种悦耳动听的声音,如果把自然风景简单的理解为一幅静止的画,那是没有真正感悟自然。(2分)

试题分析:第一句从竹林乐声的特点和作者的内心感受来理解,第二句从自然风景变化无穷的特点来理解此句的含义。

文章叙述了作者雨天听竹的过程,其间作者心情波澜起伏。请简要写出作者心理变化的四个过程。(4分)

①被笛声吸引;②被笛声震撼;③感动于笛声;④遗憾没有录下笛声;⑤感悟大自然。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心理变化”抓住文中描写作者内心感受的词句概括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作看通过写“随风吹笛”得出了哪些感悟?请简要概括。(3分)

(1)自然的声音是美好的(1分)(2)自然的声音能净化人的心灵(1分)(3)人要亲近崇敬自然(1分)   

试题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一是通过作者对事物描写的文字来理解,二要从文中作者发表感慨的语言句(一般在过渡段和文尾处)来理解。本题可抓住最后两段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态度和情感这个方面来理解。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

卷四题目及答案

1、谈谈“自然是没有结局的”在文中的深刻内涵。(4分)

艺术家感受自然并加以表现的,其境界总是静的、低的,因为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视觉与听觉双重组合,变化无穷而使艺术有“达不到的境界”。

2、文中穿插了朋友“偏爱蝉的歌唱”的故事,简析它用意。(4分)

深化主旨,“自然的声音”令人“赞叹”,人应亲近、感悟自然;进行比较,用“万蝉齐鸣”来凸显风雨竹林之声才成交响乐,让人感受更为深刻。

3、在文中画线处续写一句话,使文章意思完整。(5分)

人能录下蝉的鸣唱,但永远不能代替看美丽的蝉在树梢唱出动人的歌声。(句子意思对即可)

卷五题目及答案

1、阅读(1)—(5)节,请概括风雨中“竹笛”声的特点。(4分)

清晰、高扬、穿透力强、尖利、悠长(答出一点给1分,共4分)

2、下列句子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①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②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

①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竹海比作乐海,(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林在天风海雨中声势浩大(或声威远大、动人心魄)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声的敬畏(崇敬)和赞叹(1分)。

②运用比喻,把“聆听竹笛”比作“心灵的沐浴”(1分),形象地写出了竹笛声能让自己深刻地意识到带给自己的启发之大,感悟之深(1分)。

3、文章第(7)段写朋友和我的经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写朋友偏爱蝉声并录制录音带赠送与我,让我感受到自然之美(1分),为下文“我”也录下自然的声籁(1分)作伏笔(1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1分)(每点1分,共4分)

4、文章最后说“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请结合文章和自己的认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自然是有声有画的,如同风中“竹笛”声,是充满生机和力量的。(2分)人在体验感悟自然的同时,可深深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满怀对生命的崇敬,对生活的感激,所以人们应当更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2分)(意思对即可)

卷六题目及答案

1.阅读(1)—(5)节,请概括风雨中“竹笛”声的特点。(4分)

风雨中“竹笛”声的特点清晰、高扬、穿透力强、尖利、悠长、声威远大等特点(答出一点给1分,共4分)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

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竹海比作乐海,(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林在天风海雨中声势浩大(或声威远大、动人心魄)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声的敬畏(崇敬)和赞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品析句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特点)。文中画线句“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撼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把“竹林”比作“一片乐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林在天风海雨下发出浩大的声响及声威远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声的感慨、赞叹。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首句“微微的雨”,为第④段写竹子发出声音并形成令人震撼的乐海埋下伏笔。

B.因为在一定条件下,竹子能发出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所以中国许多传统乐器是竹子制成的。

C.第⑧段中加点的“交响乐”与现实生活中音乐家演奏的“交响乐”给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

D.艺术家们可以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并完全捕捉到自然的魂魄,创造出超越自然的艺术境界。

E.第⑩段写作者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表达出对生命的崇敬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C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文章第⑧段中加点的“交响乐”指竹林在天风海雨下发出的自然界中的声响,与现实生活中音乐家演奏的“交响乐”给我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D.由文章第⑨段“世上有无数艺术家,全是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可知,D项中的“艺术家们可以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并完全捕捉到自然的魂魄”理解错误。故答案为CD。

4.阅读本文,你获得怎样的感悟?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自然的声音是美好的,能净化人的心灵;人要亲近自然、敬畏自然;人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需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自己的感悟即可。解答本题应从自然的声音对人的作用,人要亲近自然,人要乐观地面对生活等方面来谈感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