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南曲?
南曲是宋元以来流传于我国南方诸省的戏曲、散曲所用的各种曲调的总称。最初源于东南沿海一带的民间歌曲,以后又吸收唐宋大曲、宋词而形成有别于北曲的“南曲”。这一名称有时也被用作“南戏”或“戏文”的同义语。其用韵以浙江一带的语音为标准,有平、上、去、入四声;明中叶以后,也兼从中原音韵。
曲调用五声音阶。以箫笛伴奏。声调柔缓婉转,风格细腻。据清人周祥钰《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收南曲曲牌达个(包括集曲),宋元南戏及以后的明清传奇均以南曲为主。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统计,南曲曲牌共为首。
南戏在宫调运用上也比较灵活,一套曲子里可以有2至3个宫调,并且没有一人主唱的成规;而是每个角色均可演唱,从音色变化上来加强人物性格上的对比。既有独唱,也有对唱,还有合唱。之后,发展中南曲又大量引用北曲的曲牌,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新鲜形式。
何谓北曲?
早期戏曲声腔之一。北曲的曲调为七声音阶,其节奏紧凑,字多调促,旋律常出现大跳进,故音乐风格高亢激越。伴奏乐器有板、笛、鼓及筝、琵琶等。北曲是在传统的歌舞、说唱音乐及民间歌曲基础上形成的。其中既有唐宋以来的歌舞大曲,宋金以来的说唱诸宫调、词调、鼓子词、转踏、唱赚等,也有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歌,特别是女真族的民歌占有相当比重。
音乐体制上单阕两阕、多阕并存,而其句格却又比较灵活,语言生动风趣,但同一曲中的句数字数却差异很大。结构形式为曲牌体,不过规模却比诸宫调庞大得多;曲调的组合方法、技巧的运用也比较繁杂。套曲的曲牌通常都在七八支以上,甚至可多达二十余支。
另外,受多种传统音乐形式的影响,还可以由转踏两支曲牌交替出现所构成的循环曲式“子母调”,以及一曲多次重复的“幺篇”。北曲宫调严谨,一套曲子限用一种宫调,目的是为求得一套曲子中歌曲之间调性的统一与和谐。一本戏中四组套曲分属四个宫调,这就会有调性色彩和戏剧情调的变化。
另外,在每组套曲当中,各曲牌的先后次序也有一定规律。通常一、二支曲牌为散板,具有引子的性质。其后歌曲,则按三眼板、眼板的顺序排列最后一支曲子作尾声。演出形式一人主唱,实即只有“独唱”,这一设置无疑使北曲的演唱艺术得到了充分发展。
南戏兼用北曲
南戏开始兼用北曲。情况有以下3种:
①在一套南曲中穿插上一两个北曲的曲牌。如《小孙屠》第14出中插入北曲〔端正好〕、〔脱布衫〕2曲;
②用南北合套,将北曲曲牌与南曲曲牌依次相间联成一套,剧曲如《荆钗记·男祭》所用的〔北新水令〕、〔南步步娇〕、〔北折桂令〕、〔南江儿水〕等一套;
散曲如元代贯云石的《西湖游赏》中所用〔北粉蝶儿〕、〔南泣颜回〕、〔北石榴花〕、〔南泣颜回〕、〔北斗鹌鹑〕、〔南扑灯蛾〕等一套;
③在全剧的多套南曲之间,夹用一出整套的北曲,如《宦门子弟错立身》等12出,除插入〔四国朝〕1支,〔驻云飞〕4支南曲外,基本是用了〔斗鹌鹑〕、〔紫花儿序〕、〔金蕉叶〕等10支一套完整的北曲。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