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箫一剑走江湖,千古情仇酒一壶。古典乐器洞箫之前世今生。
箫之前世
《通典·乐器》引《世本》中记载:“箫,舜所造。其形参差象凤翼,十管,长二尺。”
箫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远古时代,具体创造之人说法不一。
一说箫乃是黄帝所造,《吕氏春秋》中有:“黄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管”的记载。据说远古时期气候较暖,我国黄河流域遍长竹子,只是因为后来气候变化,竹子的生长线才南迁到长江流域。伶伦伐竹为管的记载,充分说明了用竹子做乐器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了。后人将伶伦所订的律管编排在一起,就形成了古代的排箫。
另一说,箫乃是舜帝所创,《通典·乐器》引《世本》中记载:“箫,舜所造。其形参差象凤翼,十管,长二尺。”
其具体创造之人说法不一,但根据古籍中记载足可证明其历史源远流长!
箫的演变-本是排箫,分而为箫!
洞箫的名称在历史上也经过了数次变化,在最初名为排箫。
“其形参差像凤翼,十管,长二尺”。从这句描述中,不难看出最初的箫形状是由十管组成,像凤翼一样。顾名思义成为排箫!
南宋词人辛弃疾《青玉案》中说“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排箫在汉代的时候开始分离,在汉代时称为“篴”、“竖篴”或“羌笛”。羌笛原为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肃一带的羌族人民的乐器,最初只有4孔(个音孔加管口1孔),西汉京房(字君明,公元前77~前7年)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孔后,成为5孔箫。
如汉代马融曾经写过《长笛赋》,所描写的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可见,这个“笛”是竖吹的,和后来的尺八与箫更类似,而与横笛很有不同,横笛那个时候叫“横吹”。
等到宋代时,朱熹在《朱子语类·乐》中云:“今之箫管,乃是古之笛,云箫方是古之箫,云箫者,排箫也。”可见在宋代时,排箫,笛,洞箫,三者已经分的很清楚了!
箫之神话故事
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常以夸张的手法描述技艺的纯熟,刨丁解牛,画龙点睛,神笔马良等等之类的故事,箫也没有例外!
汉代刘向在《列仙传》中说:“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萧,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为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升天而去。”
这个典故来自于“弄玉萧史”的传说,据说弄玉是春秋时代秦穆公的女儿,十分美丽,当时有个善于吹箫的男子叫萧史,秦穆公把女儿嫁给了他,萧史教妻子吹奏能招来凤凰的曲子,后来果然引来龙凤,夫妻各乘龙凤而去。
当时的人们便把萧史叫做乘龙快婿,这也是乘龙快婿成语的由来!
箫之侠骨柔情
提起箫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剑,正所谓“一箫一剑走江湖,千古情仇酒一壶。两脚踏翻尘世路,以天为盖地为庐‘’。
看到一萧一剑走江湖,是不是想起来那个经典的电视剧《还珠格格》,这首诗正是小燕子的哥哥萧剑出场时的台词!萧剑这个人物饮酒做诗,身手了得颇有隐居侠客的风范。他既有箫的文气和洒脱,又有剑的凌厉与豪情。正是这一阴一阳,一刚一柔衬托出侠骨柔情!
还有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也常常在小说中加入箫与剑的侠骨柔情!
黄药师武功高绝,一首箫曲《碧海潮生曲》,让人惊心动魄,未见其人先闻其箫!
箫在武侠世界中显示出了其独具特色的柔情,将侠客衬托的更加潇洒出尘!
箫之今生
常言道“一年笛子,三年箫,一把二胡拉断腰!”还有“十年笛子,百年箫,一把二胡闯凌霄”。这些顺口溜常常被用来体现乐器的学习难度!
学习乐器在勤在悟,曾有幸听到一位大师讲学习乐器的心得,他说“学习乐器不应该论年份来计算,而是用小时来计算。‘’
学习箫一年两个小时,和每天两个小时学一年,显而易见结果肯定是不同的。所以这就需要专注与坚持且自律。
有人说学箫要这么长时间那不是浪费时间吗?
当然不是,现代的箫多为八孔箫,需要用上双掌十指,在吹奏不同的曲目时,手指的开合以及气息的吐纳是不同的。
习武之人讲究气沉丹田,气息绵绵,其实与箫的吹奏之法是相通的,吹箫之时全神贯注,气息自腹腔吞吐,循环吐纳,同时配上手指的灵活运用,既能调节周深气息循环又能提升专注力,何乐而不为!
最后一首辛弃疾的青玉案与君共赏!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