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图片 >> 正文 >> 正文

洞箫音乐中的历史文化人物苏轼

来源:箫 时间:2022/7/12

著名香港箫笛演奏家、造箫家谭宝硕先生,根据宋代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子由渑池怀旧》、《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词作品,创作改编成为三首洞箫曲。让我们跟随谭先生的洞箫音乐,探究这位伟大诗人的真实情怀和心路历程。

苏轼的一生,是用情致深的一生,于人、于事、于国、于家、于文、于艺,一份深情都用到了极致。在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苏轼最终达到了某种令人神往的内在的和谐,不仅是与自然的和谐,与生活在另一处地方的弟弟的和谐,但最重要的还是与自己的和谐,他不再想乘风归去,他也不再怕高处的寒冷,他站立在大地上,在他的上方,有着无限蔚蓝、高远的蓝天,有着仿佛黄金一样闪耀的月亮。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代古曲《平沙落雁》版本众多,谭宝硕先生将其改编成洞箫,并用苏轼的一首诗来解释此曲的意境和内涵。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谭宝硕&王燕《平沙落雁》

古代诗人常用天上浮云、水上飘萍之类的诗句来形容人生行踪飘忽无定,而苏轼却别出心裁地运用鸿雁在雪泥上踏出点点爪印,构成了形式新颖、含义丰富的比喻。天上浮云,水上飘萍,是在风雨中不由自主地飘动,一旦风雨过后,一切化为乌有。而飞鸿暂停的雪泥,尽管不是它们飞行的终点和目的地,可是鸿雁一旦离去,却不会化为乌有,留下的却是斑斑可见的爪迹。正如人生的旅途中也会留下点点足迹一样,让人产生美好的回忆。

在中国古代,像苏东坡这样的生命个体堪称绝无仅有。在他的生命历程中,穷尽了生命的可能,穷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能。他的一生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抵达了生命的极限。

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谭宝硕&王燕《大江东去》

苏轼所处的年代,正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年代。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急于求成、以及很多做法的不合实际,也不认同旧党对新党的全盘否认。所以,他的仕途多艰,大半时间,都被流放在外。当时南方的许多蛮荒之地,都曾是他羁旅放官之所。最后,他从极度偏远的海南岛儋州,获释回乡。在路上,苏轼写下了有似绝笔的万千感慨。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精彩推荐

吹了多年的箫,进步缓慢

如何突破瓶颈

来看看谭宝硕先生与他的洞箫“武林秘笈”。

立即阅读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