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发展 >> 正文 >> 正文

明代京城的才艺达人嘉靖隆庆时期都城八绝

来源:箫 时间:2022/8/15

作者:史遇春

前文已说第一绝——琵琶绝李近楼,第二绝——投壶绝苏乐壶。

这里,继续说明代京城的才艺达人。

嘉靖、隆庆时期,大明都城八绝中的第三绝,为吹箫绝王国用。

这里,先简要说一下箫。

汉代之前,盛行排箫(多管),因其一音一管,浪费材料、耗损气息,逐渐被一管多孔的单管乐器所取代。

到了唐代,笛加竹膜而箫无;笛声高昂清脆,箫声柔和秀雅;至此,箫笛明确分界。其时,箫也称竖笛、中管、尺八。随着唐燕乐的发展,吟诵箫音的作家作品也多了起来。

唐代以后,箫从宫廷乐伶、文人手中走向市井,广泛运用于音乐、戏曲之中,或独奏、或伴奏。

到了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公元年~公元年)、明穆宗(朱载垕,或云朱载坖)隆庆(公元年~公元年)时期,大明京师出现了一位吹箫奇才。这位吹箫奇才,便是都城八绝之一的吹箫绝王国用。

王国用,名玺。

王玺以吹箫技艺擅绝一时。

王玺每每吹箫,所发之音,优雅和谐,清韵彻室,飘飘然若有凌风之意。

关于王国用的吹箫技艺和箫声,文字记载,寥寥无几,难知其详。

关于箫声,西汉王褒《洞箫赋》中的描述,可谓尽情,现根据其文,试写箫声,以飨读者。

轻柔的箫声温和婉转,刚毅的箫声抒发胸意。

箫声激越时,如射弹飞出;箫声平缓时,似处子安闲。

凤箫声动,时而连转流宕、从容不迫;时而众声齐发,变幻无端。

有时,箫声含糊漫延,如同枝裂;有时箫声连绵充盈,似水流荡。

奏箫之时,惊恐之音响起,令人惶惑寒颤;突然之间,又在惊遽之中戛然而止。

一会儿,似于无声之中起意,逐渐众音齐发,好比伏兵突出、刀枪显形,让人惊心动魄。

一会儿,箫声平缓柔和,听其节拍,仔细辨别,就像很多声音同时爆发,一如高声吟唱,渐渐在节奏之中交相迭荡。

妙声轻柔、妩媚可人,在空中摇晃。

清音缥渺、意蕴散淡,悠远之中又倏然变调,甚为奇绝。

那声音如在深山绝壁之中震响,与仙曲一般的歌唱遥相呼应。

洪亮浑厚的箫声周转流行,开合有度,好似从口中发出,如慈祥的父亲教导小儿;清妙的乐音,幽深饱满,谦恭平滑,是孝顺的儿子在恭敬侍奉父亲。

连绵不绝的音响,如法令条规一样,合于仁义理智。

澎湃的声音,犹如壮士长啸,意气昂扬。

那平和的声音又像品性容色柔顺、言语举止都温良、彬彬有礼的君子。

那雄壮的箫声犹如雷霆霹雳、轰鸣震荡,又似激流喧腾,迅速远扬。

具有教化作用的音声,能使风俗淳厚;飘过耳畔,似南风吹拂,大度地施展它的恩惠。

箫声响起,有时闻其众音纷杂,聚散开合,如侧手击止;有时,听其悲愤失意,令人伤痛;有时觉其安然恬静、敦厚和平;有时思其绵绵不绝,细腻动心;有时感其刚劲,如横决之堤,而又余波清晰而悠扬。

哀怨忿怒的箫声,令人忧思难抑,怒火满腔;甜蜜美好的箫声,耐人寻味,令人神往。

本篇参考资料:

1.明·沈榜《宛署杂记》卷二十

2.南朝·萧统《昭明文选》卷十七

(本篇结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2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