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发展 >> 正文 >> 正文

不同类型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特点

来源:箫 时间:2022/12/28
北京医治皮肤科医院 https://m-mip.39.net/fk/mip_9278663.html

一、改编曲创作特点

改编是指将原有音乐作品用其他音乐形式进行移植、发挥、发展和编配。由于钢琴宽广的音域和丰富的音色,因此几乎能胜任任何改编,由此可见,改编曲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重要形式。

(一)意义

改编曲反映了儒家“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思想,可以说,中国钢琴音乐改编作品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产生重要影响。

1.创造民族化钢琴音乐语言

由于中西方钢琴音乐结构的不同,因此如何将中国音乐中线性的音腔式结构在钢琴和声性的立体结构中再现,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我国作曲家运用结构整合、和声叠置、音色模仿、节奏重现等手法,创造了既符合钢琴特性又具有民族化特性的音乐语言,从而使钢琴音乐语汇表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

2.促进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形成

如何深刻阐释既有音乐文化的问题,也成为“改编”的特性之一。只有在创作中深刻阐释既有音乐文化的曲调、音阶、调式以及乐器的发声方法、曲式结构、表达方式等,才能挖掘出属于“音乐传统”的、普遍化、规律化的特征,并将其与钢琴音乐语言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中国音乐传统不但要在钢琴上进行了沟通和交流,还使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本质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得以继承和发扬。因此,在改变过程中,对一些如《梅花三弄》、《夕阳箫鼓》、《百鸟朝凤》、《思凡》等古曲的改编,就显得尤为重要。

3.一种新形式创新

改编是一种新形式的创新,在改编过程中,要有了一定的创造性,要能够符合音乐文本、音乐音响的效果,要符合音乐创作手法。不仅要拓展自身表现力,还要能够产生新的音乐文献和音乐作品。

(二)发展

最早进行钢琴改编的是赵元任。年,他根据我国的民间器乐曲改编了一首风琴曲《花八板与湘江浪》,这首作品不仅音乐主题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而且其和声语言完全采用西洋大小调体系的和声理论。

继赵元任之后,年,刘雪庵于根据琵琶谱《平沙落雁》改编成了《南来雁》,江文也也根据琵琶古曲《浔阳月夜》改编成了钢琴叙事诗《浔阳月夜》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先后又有一批由传统器乐曲改编而成的钢琴作品,如根据古筝曲《典乐》改编的钢琴奏鸣曲《典乐》,根据粤调小曲改编的《卖杂货》、《思春》、《旱天雷》、《“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等。

此后,真正将钢琴改编曲推向高潮的是“文革”时期。由于时代的局限,作曲家们开始在有限的空间内,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为蓝本,创作钢琴音乐。

在这一时期,作曲家们用丰满而又多声化的手法、民族化的和声、复调以及对特殊音色的模仿等技法,使钢琴这件西洋乐器焕发出独特的中国魅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