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苕溪之东学斋里的何子萧,有龙阳之好。学斋外面便是旷野。一日黄昏,他在门外漫步,看见一个妇人骑驴过来,还有个少年跟在后面。
这女人五十来岁,体态清瘦,少年十五六岁,长得比姑娘还漂亮。何子萧见少年这般动人,迷得灵魂都快出窍了,目送他们过去,何子萧还舍不得走,仍踮起脚跟,目送少年远去,直到看不见才快怏回来。
第二天何子萧一早又去等候,直等到日落西山,正巧少年再经过这里。何子萧慌忙迎上去,曲意奉承,讨好少年。
他无论如何要少年进来喝一杯茶,少年推托不得,只好随他进了屋里。可少年略坐片刻,便告辞要走。何子萧想入非非,慌忙挽起少年的手,送出门口,殷殷嘱咐他下次路过时一定进来坐一坐,少年答应而去。
一日黄昏,少年不期而来,何子萧见了喜出望外。何子萧命书童设宴摆酒,款待少年。席间,何子萧问少年姓名。少年答:“姓黄,排行九,人称黄九郎。”
天色已晚,他们点灯聊天。黄九郎温柔得像个姑娘,何子萧见了,如痴如醉,便要求与九郎同睡,九郎以睡相不好为由,坚决拒绝。
然而,九郎经不起何子萧的再次要求,勉强同意和他睡在一起,但只脱去衣服,穿着裤子躺在床上。
吹灭蜡烛灯,只过片刻,何子萧便移过来贴近黄九郎,弯肘抚他的腰胯,苦苦哀求要与他亲热。
黄九郎怒道:“我以为你是风雅之士,才愿意跟你往来,想不到你要干这种事,这是禽兽的行为!”不几久,九郎起身径自而去。
过了几天,黄九郎又经过这里。何子萧迎上前去,表示歉意,又硬拉他到学斋中,盛情款待。
夜里上床,何子萧又苦苦哀求,九郎一再劝告说:“缠绵相爱之意,我已铭刻在心了,但何必要如此呢?”
可何子萧仍然甜言蜜语,表示只要能依九郎睡就行,九郎才让步了。谁知半夜里,何子萧又悄悄做起轻薄的动作来。九郎立刻愤愤然披衣起身,乘着夜色离去。
从此,何子萧郁郁不欢,怅然若失,废寝忘食,日渐萎靡憔悴起来。虽然如此,子萧仍然苦苦思念九郎,每一日都支使着书童出门去巡视看望。看看九郎有没有过来。
一天,黄九郎从门口经过,不愿再见何子萧,径直走去,不料却被书童拉着衣服硬把他拖进了学斋。黄九郎见何子萧十分清瘦,大吃一惊。子萧据实相告。
九郎叹说:“我以为这般相爱对我对你都无益,还要加害于你,你既乐于此道,又见你这样,还有什么办法呢?”子萧一听,大为高兴。
这夜,九郎住了下来。子萧便与他缠绵相爱。不久,黄九郎离去。何子萧病情顿时减轻,不几天就好了。
再过一些日子,黄九郎又忽然来到,说:“我想求你帮忙一件事?”何问是什么事?九郎说:“我母亲患心痛病,只有太医齐野王先天丹能治这病。你们是好友,他不会不给。”子萧答应了。
何子萧第二天便进城求药,天黑回来交给黄九郎。黄九郎十分高兴,何子萧又拉九郎与他相爱。
九郎正色说:“别再胡缠了。我为你物色了一个美丽的女子,我可以替你做媒,难道你不喜欢吗?”何微笑不语。九郎见他如此,也就默默地拿药走了。
过了三日,九郎又来求药。何子萧怪他来晚了。九郎说:“我本不想给你带来祸害,所以想与你疏远一点。既然你执迷不悟,非这样做不可,你可不要后悔啊。”从此,他便天天与何子萧幽会。
这些日子,何子萧也每过三天进城为黄九郎向齐太医求药。一日,子萧又去。齐太医怪他要药要得太多,说:“一般来说,吃三剂药就好了的,怎么过这样久病还不见好?”于是又撮了三剂药给他。
这时齐太医抬起头来细看何子萧,吃了一惊,说:“你神色暗淡,病了吗?”子萧说:“没有。”
齐太医拉他把脉,又吃惊说:“你有鬼脉,病在缺阴,再不小心自重就完了。”
何子萧回来将齐太医的话对黄九郎说了。九郎叹一口气道:“真是良医呀!我实实在在不是人,是狐仙,我一直担心同你来往对你不好。”何子萧不相信,以为九郎在骗他。
所以,何子萧拿回来的药,并没有全部交给九郎,偷偷藏起一些,因为一齐拿给他,怕他不会再来了。
过不了多久,何子萧果然病倒,卧床不起,书童匆匆忙忙去请齐太医来。
齐太医细细看了何子萧,摇头叹息说:“当初你对我不讲真心话,现在你的魂魄已游荡于荒野了,我已经无能为力了。”说着,悄悄走了。这时候,黄九郎也每天都来探望,侍候子萧。九郎痛心地说:“我早劝告你了,你又不肯听我的话,果然病到了这种地步。”
不久,何子萧便死了,黄九郎痛哭而去。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过去,县里有个太史,小时候和何子萧是同学,他十七岁时官升到翰林。
这期间,秦中的藩王贪婪凶暴,道行逆施,行贿卖通朝庭官员,没有人敢揭发他。太史敢于伸张正义,便在朝庭里弹劾藩王的罪行。
但由于太史在朝庭中势单力薄,又是越级上告,皇帝昏庸,并不理会这件事。
这就使藩王的行贿变本加厉,他不但没有被降罪,反而官运亨通,当了省的中丞,时时都想抓住太史的把柄进行报复。
再说,太史年轻时候因勇敢而闻名,曾得到叛王的看重。但这些事已经过去很久了。然而藩王为了陷害太史,派人偷偷去收买了过去叛王与太史往来的信件。藩王便用这些信件来威胁太史。
太史害怕,便上吊自杀了。他的夫人看见,也一起上吊死亡,造成了惨事。
那天太史的尸体停放了一夜,早上却忽然醒过来,不断地说:“我是何子萧。”大家都感觉异常惊奇。
人们仔细问他,他所讲的都是何家的事情,这时大家才省悟,原来是前些时死去了的何子萧借尸还魂。
这个身体是太史灵魂是何子萧的人竟行动自如,太史家里的人想留也留不住,他直奔何子萧旧日的学斋而去。
藩王听说,放心不下,怀疑其中有诈,便派人来察看,才知道太史真的死了,这只不过是借尸还魂的何子萧,但仍然要向他勒索一千两银子。
这“太史”气得要死,假装答应了,藩王手下的人才离开,不过限令到期一定要交讫银两。
那天晚上,“太史”心里为这件事闷闷不乐,忽然有人通报说黄九郎来了,他顿时悲喜交集,出门将九郎迎了进来。
交谈中,“太史”将许多冤苦都同九郎诉说了,其中的一件就是藩王勒索一千两银子的事。
九郎苦思一会,说:“幸而与你又活着相会。子萧,你应该结婚了,从前我对你说过有个美丽的姑娘,她就是我的表妹,聪明多智,如果你与她结婚,她一定能与你分忧的。”“太史”同意,但要先看一看人。
于是两人宴饮,九郎又说:“这也好。明天我将与表妹一道去我老母那里,路过这儿,你假装是我的兄长,我们来向你讨茶喝时,你见了她,如果说“驴子逃走了”,就是同意这门亲事。”“太史”点点头。一会,九郎告辞而去。
第二日中午,黄九郎果然与女子经过学斋门前。守候多时的“太史”上前,拱手相迎,他斜看这女子,确是俊美无比,像天仙一般。
“太史”热情地邀请九郎和女子进学斋里喝茶。女子有点犹豫,九郎解释说:“表妹,这是我的结拜兄长,进去稍休息一会也没关系。”说着,黄九郎扶女子下驴,把驴系在门口,便一齐走进学斋。“太史”笑嘻嘻地亲自沏水泡茶,格外殷勤。
他神不守舍地老瞟看女子,对九郎说:“你以前讲的都是空话,今天我要得到她,死也罢了!”女子一听,悟出“太史”的话是冲着她来的,连忙离座而起,催促九郎:“我们走吧。”
这时“太史”急着向外看,大呼“驴子逃走了!”黄九郎火急地跑了出去。“太史”乘机抱住女子求欢。
女子羞得脸色发紫,窘得缩成一团,浑身抖动。待她清醒过来,大叫“九郎表哥快来”,但九郎毫无声响。
女子无法,指责“太史”说:“你自有妻室,为什么要丧人廉耻呢?”“太史”向她解释,他确实还没有娶妻。
于是女子要“太史”对着山河发誓,忠于爱情,绝不变心,保证婚姻美满,才答应和“太史”结婚。“太史”一一答应,都照着这样去做了。
结果,女子不再拒绝与他合欢做爱。好事完毕,黄九郎才来。女子怒形于色,责备九郎。
九郎说:“这位何子萧,过去的名士,今日的太史,同我很好,是可以依靠的。”女子才不言声了。
天色将晚,“太史”挡住不让他们走,九郎叫女子留下,说如果回去老母问及表妹为什么不来,自有他的解释,说着,独自骑驴去了。
女子就这样与“太史”住在学斋里。生活倒还过得相当愉快。
住了几天,一日,有一个妇人和婢女经过这里,妇人四十上下,姿态娜,相貌酷似那个女子。
“太史”叫女子出来看,果然是女子的母亲。母亲看见女儿,愣了一下,奇怪地问:“你如何在这里?不是说跟九郎去姑母家了吗?”女子惭愧得无话可说。
“太史”邀母亲入学斋,上了茶,拜过以后,把婚姻的事一一告诉,母亲笑说:“九郎这孩子,这样的大事怎么不来跟我商量?”
女子见母亲并没有责怪自己的意思,心里暗暗高兴,便下厨做饭。母亲吃了饭,又和婢女一块上路了。
“太史”因为得到美丽的女子为妻,十分高兴,然而一旦想起藩王的凶暴和逼迫,又常常面现愁色。
一次,夫妻一边下棋一边聊天,“太史”又闷闷不乐,女子问他,太史便把事情的始末说了一遍。
女子笑道:“这事九郎一人便能解决,愁它什么?”“太史”细问何故?
女子说:“藩王常常沉溺于声色歌舞,这正是九郎最擅长的。把九郎献给他,仇一定能报了。”“太史”怕九郎不肯帮忙,女子说那就得要好好求他。
过了一天,“太史”见黄九郎来了,便俯伏在地,以肘代步,上前去迎接。
九郎大为吃惊,立刻上来将“太史”拉起,说:“你我两世之交,有什么事自当效力,为什么能随便行这样的大礼呢?”太史就将他们夫妻商量好的计谋告诉了他。
听了“太史”的话,黄九郎面有难色,这时女子过来说:“表哥,让我失身于郎君,是谁干的?如今我们结成夫妻,你不救他,又置我于何地呢?”九郎沉默片刻,答应了。
于是“太史”私下与九郎谋划,由“太史”写一封信给一向和自己友善的王太史,说明情况,并把九郎一并送了过去。王太史欣然同意帮忙。
一天,王太史大设筵席,请藩王宴饮。席间,黄九郎听从王太史吩咐,饰女子表演天魔舞,黄九郎足蹈轻轻,舞姿婀娜。
看上去黄九郎美若佳丽,藩王果然被迷住了藩王对王太史表示,要以重金购买九郎。王太史假装有难为之意,迟疑良久,终于点头同意。藩王自从得了九郎,时刻不离。他把室内的十名美妾,竟视为尘土,再不与她们来往。
这时,黄九郎也就百般奉承,让藩王更沉迷于酒色之中。只半年时间,藩王便被折得病倒了。成天昏昏迷迷,不思茶饭。
黄九郎知道藩王死将临头,就悄悄用车满装金银绸缎,告假回家。不久,藩王果真一命呜呼。终于替“太史”报了仇。于是,黄九郎大兴土木,建造楼房,把母亲、姑姑接过来一起居住。家境逐渐热闹起来。
他每每出门,不仅车马众多,随从也众多,十分显赫,可从来没有人知道他是狐仙。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