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一场大病之后,我扶着弱体到青岛去求学。病后的神经是特别的灵敏,青岛海风吹醒我心灵的成年。世界是美丽的,生命是壮阔的,海是世界和生命的象征。这时我喜欢海,就像我以前喜欢去。我喜欢月夜的海、星夜的海、狂风怒涛的海、清晨晓雾的海、落照里几点遥远的白帆掩映着一望无尽的金碧的海。有时崖边独坐,柔波软语,絮絮如诉衷曲。我爱它,我懂它,就同人懂得他爱人的灵魂,每一个微茫的动作一样。”
这是年,宗白华来青岛就读于德华大学时写的文章。宗白华(—.12.20)江苏常熟虞山镇人。毕业于同济大学,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年赴德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美学。年创作《流云小诗》,年回国的在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任教。他是中国哲学家、美学大师、南大哲学系代表人物。被誉为“融贯中西文化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早在新文学运动开始前除了宗白华,还有鸳鸯蝴蝶派的开山者和领袖人物,被誉为“通俗文学之王”的包天笑年经过青岛时也留下了作品。
新文学运动:是“五四”以来反封建为主要目标内容的白话文学。中国现代史从年的“五四”运动开始,中国现代文学也以“五四”运动作为开端,现代文学的显著标志是有别于古代文学的新文学。新文学在内容上反帝反封建,在形式上开创了白话文。
年初,《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章应该“言之有物”等八项主张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紧接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反对为封建主义服务的旧文学。
年鲁迅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胡适首先在《新青年》上用白话文写诗,年出版《尝试集》。年,诞生了新文学第一个社团: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主要由鲁迅、沈雁冰、冰心组成。另外五四时期的文学社还有创作社:郭沫若、郁达夫,新月社:徐志摩、闻一多。五四时期我国共出现位著名的文学艺术人物:
钱穆、罗家伦、林语堂、傅斯年、马相伯、严复、康有为、蔡元培、章炳麟、梁启超、林长民、王国维、陈独秀、李叔同、蒋梦麟、茅盾、沈从文、章士钊、沈君默、胡适、郭沫若、叶公超、台静农、周作人、梁实秋、朱光潜、夏丐尊、徐悲鸿、郁达夫、张元济、老舍、李大钊、赵元任、梁漱溟、冯友兰、林徽音……。
五四运动时期,青岛正处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之下,只有少数人参与、接受了五四精神—包括现代文学。年12月,中国政府收回青岛,现代文学也开始发展,年,浅草社成员来青岛,揭开了青岛现代文学的第一页。浅草社:是以四川籍青年为主于年在上海成立的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莫、陈翔鹤、冯至等。
浅草社的创作以“自叙传”式的抒情小说为主。鲁迅评价它“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其社发表的多为揭露黑暗,追求光明、美好新生活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进步倾向。”
年初,发起人林如稷出国,该社活动便停止,浅草社杨晦等同仁在北京又成立沉钟社,两社为一脉相承。在浅草社和沉钟社的成员中,顾随(葛茅)、陈翔鹤、杨晦等都在青岛执教过,并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
顾随(、2、13—):字羡季,笔名苦水,别号驼庵,河北清河县人。中国韵文、散文作家,理论批评家,美学鉴赏家,讲授艺术家、禅学家、书法家、文化学术研究专家。顾随的学生、红学泰斗周汝昌这样评价他:“一位正直的诗人,而同时又是一位深邃的学者,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
陈翔鹤(—):笔名陈祥和,四川成都人,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与冯至等人组织浅草社、沉钟社,年开始发表作品,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杨晦(、3、25—、5、14):原名兴栋,后改名晦,字慧行。笔名Y、楣、寿山,辽宁辽阳人。年“五四运动”中,他是最先冲入并火烧赵家楼的几个学生之一。年—年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从上世纪20年代中期到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青岛的现代文学蓬勃发展。这一时期呈现出两个特点:
一,有一批作家写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其一是有一批已经成名的作家来到青岛,他们中王统照等定居青岛,老舍、梁实秋等执教于大学,汪静之等执教于中学,王亚平等执教于小学,孟超等任报刊编辑。他们在青岛创作了一批优秀的代表性作品。如老舍的《骆驼祥子》、洪琛的《劫后桃花》等。
王统照(—)现代作家,年办《曙光》,年与郑振铎、沈雁冰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年毕业于中国大学英文系。曾任中国大学教授兼出版部主任,《文学》月刊主编,开明书店编辑,暨南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省文化局长。著有多部长篇小说。
梁实秋(、1、6—、11、3):原名梁治华,字实秋,浙江省杭州人,出生于北京,中国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是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汪静之(—):安徽绩溪人。年参加叶圣陶、朱自清为顾问,潘漠华发起,由柔石、魏金枝、冯雪峰参加的“晨光文学社”。年3月与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等组织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团—湖畔诗社。
洪琛(—):江苏武进(今属常州市)人。清朝文学家洪亮吉第六世孙。剧作家、导演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中国电影、话剧的开拓者,抗战文艺先锋战士。集编剧、导演、表演于一身。一生创作电影剧本38部,创作与翻译话剧剧本55部,导演电影9部,导演话剧55部,著有影剧理论专著《洪琛戏剧理论文集》、《电影戏剧表演术》等12部。
二,有一批青年作家来到青岛生活,这期间创作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并成为30年代成长起来的著名作家。如臧克家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烙印》,王亚平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都市的冬》,吴伯箫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羽书》,萧红写出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生死场》,萧军写出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
有一批在青岛的学生,如就读于中学的李白风、于黑丁、黄宗江,就读于大学的蔡天心、徐中玉等开始文学创作,在报刊上发表作品,他们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或40年代成为著名作家、诗人。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成立文联,其中北京、上海、山东、河南、浙江、安徽、四川、天津、重庆、昆明、沈阳等地文联(作协)的负责人均是30年代生活于青岛的作家。
各种文学流派并存于青岛。青岛有现实主义作家王统照、老舍等,新月派作家、诗人闻一多、陈梦家等,还有中国诗歌会、“左翼剧联”、“左翼社联”、世界语协会等。当时建有共产党领导下的这几个“左翼”组织的城市,除上海之外,只有北平、青岛。这也表明了青岛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青岛不仅建有地方“左联”,培育出了于黑丁等“左翼”作家,还有许多全国“左联”的成员来到青岛,如孟超、西蒙、艾芜、沙汀、陈荒煤等。其中艾芜、沙汀被称为“左联双璧”都在青岛。他们的情况几乎一样,在上海从事革命工作被捕,出狱后来到青岛,如孟超、西蒙等公开出任报纸副刊编辑,艾芜、沙汀等则隐姓埋名,在青岛以笔耕卖文为生。这么多相同类型的作家栖于青岛,也是罕见的。这一历史时期来过青岛的作家也很多。郁达夫、俞平伯、朱自清、端木蕻良等,他们留有几篇诗文,只能作为“过客”。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作家云集青岛的原因:一是青岛的环境好,气候宜人,如梁实秋说青岛是最适宜居住的城市,是“君子国”。沈从文说:在青岛是他一生中创作精力最旺盛,作品最趋于成熟时期;老舍:在青三年是他一生中创作最高时期。
当时青岛为中央直辖市,社会经济发达,有一定的工作岗位,因为专靠卖文的职业作家,其生活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当时的市长沈鸿烈属于“奉系”,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因而一些“左翼”作家能在青岛生活、创作。
年1月,日本第二次入侵青岛,作家大都离开了青岛。吴伯箫去了延安,老舍去了重庆,孟超一家一直留在青岛。
—年:武侠小说家王度庐青生活了12年,他的三十几部长篇小说均创作于青岛。(填补了这一时期青岛文学创作的空白)
年起,又出现了几位青年作者:章溅泥、沉迟等。年8月,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丁西林、冯沅君等再聚青岛。50年代:成长起大批青年作家:由地、杨唤、郑荃等。
(作者:郝守杰系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会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