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艺术巨匠徐悲鸿的国之瑰宝油画《奴隶与狮》是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绘画及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一代宗师徐悲鸿主题性创作绘画的开山之作。这是继苏轼《木石图》、常玉《五裸女》等创下拍卖世界纪录后,佳士得此番再度推出亚洲艺术史诗级重磅杰作。该作3.5至4.5亿港元的估价更令其成为史上估价最高的亚洲艺术品,并将于下周一(5月24日)香港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艺术晚间拍卖后,于“国之瑰宝:徐悲鸿不朽杰作”独件作品专场拍卖隆重呈献,以彰显作品的深远意义与重大价值。
徐悲鸿(-)
《奴隶与狮》
油彩画布
.3x.8cm.
年作
款识:悲鸿甲子初秋(左下)
估价:港元,,-,,
此前,这一中国现代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宏伟巨作于佳士得北京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佳士得更与云杪文化联合主办“超越历史的不朽杰作—徐悲鸿史诗巨帙《奴隶与狮》与二十世纪现代中国”学术沙龙,特别邀请中央统战部海联会理事、徐悲鸿纪念馆展览典藏部主任徐骥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尚辉先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先生,以及在艺及云杪文化创始人谢晓冬先生,一同进一步挖掘、阐释徐悲鸿史诗级巨作《奴隶与狮》的深层价值,以及将其放置于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语境中所带有的特殊涵义。
旷世巨作的背后
《奴隶之狮》是徐悲鸿将光影、透视、人物、风景、颜色用到他个人极致的代表作品;而它的创作之年,年对徐悲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徐悲鸿在巴黎美院的学习即将结束,除了他一系列的油画作品之外,老人全身像和背面裸女像两幅影响深远的素描人体作品也是在年完成的,所以年对于他的素描功底、写实手法的意义是十分巨大。在这幅作品中他把这些所有的因素结合在一起,这也可以看做是他对于自己毕业创作的自我实现,这幅作品代表了他集大成的学术追求,包括狮子的形象与故事背后的一系列戏剧性冲突的图像叙事手法。
“整个画面的透视、光影的颜色既借鉴了古典主义也借鉴了印象派的光影造型、构图、大的明暗对比,这是他后来作品中没有的。”中央统战部海联会理事、徐悲鸿纪念馆展览典藏部主任徐骥先生指出:“他为这张作品画了五六张稿子,这些稿子都在徐悲鸿纪念馆里。这幅作品他不光是选取了欧洲故事作为题材,还有一种悲天悯人中国的元素在。”
徐悲鸿《奴隶与狮》于佳士得北京艺廊展出
作品的内容题材包蕴得丰富多元,有动物、人物以及风景的形象,是徐悲鸿在法国留学期间很有想法的作品。狮子的形象,无论在欧洲文化还是近代中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内蕴。而徐悲鸿画得最多的动物就是狮子,他喜欢《中庸》里一段话,说君子要威而不猛,要驭而不贪,他觉得狮子代表了这种精神但它并不凶猛。后期的作品《负伤之狮》、《会师东京》等等都是他用狮子作为创作题材的代表作品。
徐悲鸿《奴隶与狮》,作品局部
《奴隶与狮》的创作背景,不得不提及当时候箫伯纳创作的重要戏剧《安德罗克里斯和狮》,一战结束后,戏剧在欧洲各地上演,其中表达的对人性丑恶的批判,与此画的题材和寓意相通。
“戏剧所赋予狮子的有勇敢,有感恩,还有多情,人类赋予狮子了很多新的内涵。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猜测徐悲鸿先生当时在巴黎应该看过这个戏剧,所以他创作了这样一幅作品。”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尚辉先生表示。
画作亦受到伦勃朗《基督显灵》的影响,尤其是奴隶的形象:奴隶的形象于某种意义上具有耶稣圣徒的形象感受,饱含悲悯之意。
这一件作品是中国人画的第一幅历史画,而且是画在二十世纪20年代,是中国历史画最早的一幅开山之作。——尚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
时至今日,《奴隶与狮》依旧是历史画追本溯源的典范之作,回到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如何培养一个学生创作历史画的本源——人物形体的塑造上,用笔也用线,背景和人的这种转折是用勾线的方式,明暗转折和交界线,徐悲鸿用几个大的笔触解决了。
“徐悲鸿好像有一点古典主义,但并不完全。“尚辉进而分析道,“比如说他后面阳光的处理,按照真正的古典主义油画,后面白云是不能用白颜色的,但是这幅画他就是用的白色,当然这幅画的高妙是那个白点是最亮的地方,从那个高点慢慢的降落。“
吸取了欧洲的古典画法和巴黎高等美院以历史画为宗的传统,同时也有他来自东方的文化身份和艺术趣味的呈现。——于洋,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这幅将近一百年前的作品,作为二十世纪由中国人画历史画题材的开山之作之一,这幅作品的开创性、实验性是空前的,这其中有徐悲鸿自己的语言,也有欧洲古典绘画、文艺复兴以后的语言,更有他自己的反省。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表示:“艺术家笔触的表现,轮廓线,是非常独特的。从意义上来讲,不仅是作品原著故事的寓意,还有这幅作品也对于人性、对于当时那个时代背景的蕴含。”
从画面上来看,亦有中国画章法构图的踪迹:讲求一当十、即白当黑。徐悲鸿非常巧妙呈现不同于以往古典油画的标准戏剧舞台的效果,把奴隶的人物形象隐蔽在暗处来呈现,狮子则暴露在大面积的、如同舞台追光一般的光线之下。
“这幅画的光源是一种包围结构,通过一个孔洞从里往外看,呈现一种迥异于大多数画作的景深,从这幅画可以看到徐悲鸿先生当时作为29岁的画家,一位青年画家的探索野心。”于洋补充道:“用一幅小尺幅的画面呈现一个饱满而意味深长的故事,他把故事性的情节通过一个瞬间展现出来。这一点既吸取了欧洲的古典画法和巴黎高等美院以历史画为宗的传统,同时也有他来自东方的文化身份和艺术趣味的呈现。”
二十世纪油画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徐悲鸿选择了《奴隶与狮》,这是他的追求,他觉得人、自然、动物之间是可以和谐相处的,这和上一个世纪德拉克洛瓦画的狮子完全不一样。他创作素描稿的时候专门赋诗一首:“不虑墨尽意不足,勒住残毫天空阔。千载已死杜少陵,请任长牵一端白。”
“他在这稿子写这首诗,对自己的这幅作品也有很高的期许和希望在,他认为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徐骥这样评价他的祖父徐悲鸿。
徐悲鸿(-)《奴隶与狮》,素描,47.5x63cm.,年。北京徐悲鸿纪念馆藏
与此同时,从历史画的角度和油画的角度,这幅画的典范意义依然存在,就如尚辉先生的评价:“当看到徐悲鸿这件油画作品的时候,他的高度、艺术水准的高度远远高于很多画家了。他是真正的懂得了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精华。”
这幅作品中,阳光下山洞底下亮光的处理就是大笔触,暗处也是一笔一笔堆上去的,他在油画板上调好颜色以后,一块一块拼贴上去的。“徐悲鸿画出了真正在欧洲具有学院派油画的味道、体系和色彩的处理。”尚辉先生如是说。
而画中也有一些中国画的展现,例如树枝的画法透露出与中国绘画有关的表现,而非西方的虚实关系。此作与徐悲鸿之后的作品《田横五百士》和《徯我后》不一样,到中国画的时候,他的对象变了,他的模特变了,人物的组合也不如这幅画饱满和富有张力。
“回到中国以后,他必然会面对中国文化对他的改造。徐悲鸿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展示了他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标准历史画的样本,《愚公移山》他画出了另外一种‘中国式的历史画‘,在二十世纪油画历史上他的独特地位就是这么体现出来的。”尚辉先生补充道。
他对中国油画的写实推广功不可没。我认为徐悲鸿对油画的推动,在创作上面可能更高于他的国画。——徐骥,中央统战部海联会理事、徐悲鸿纪念馆展览典藏部主任
在徐悲鸿的经典风景作品,他用了中国的画枝勾枝方式,相比印象派的画家画树是一片,西方不注重画里边的线条、穿插、转折,徐悲鸿就是把中国的语言元素放在油画里。
“他对中国油画的写实推广功不可没。我认为徐悲鸿对油画的推动,在创作上面可能更高于他的国画。“徐骥现在在探讨如何给徐悲鸿去标签化、重新认识他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当中看待徐悲鸿的历史地位和他的贡献的议题上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于洋先生同时表示:“徐悲鸿处理这幅画作的高妙之处是他把人放在暗影里,不动声色地展现人在阴暗之处一系列的微妙的心理活动,一系列的恐惧和不安;而狮子是在亮处,狮子是强势的,同时又是赤诚的。”
“在画中徐先生也有很随意的、松动的几笔,但是整体上是写实、求真的,我觉得这一点上悲鸿先生对于‘度‘的把握和控制,有中国人的智慧。”于洋先生补充道。
格局与未来
二十世纪的绘画大家中,徐悲鸿无疑是其中最富传奇性、最有温度、最立体的一个。《奴隶与狮》无论是从主题性创作的角度,对于绘画技法上的启示性,还是画作投射出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都具有一种时代文化的魅力。
“这幅画所展现的明与暗、真与幻、精确与写意、历史与现实,当这些对偶的关系集合在这张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绘画在今天和未来所能表达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于洋先生评价道。
“求真”、“尚美”,亦永远是绘画艺术的灵魂,这也是徐悲鸿和他的艺术对于今天的启示意义。
“超越历史的不朽杰作—徐悲鸿史诗巨帙《奴隶与狮》与二十世纪现代中国”学术沙龙现场。从左至右:在艺及云杪文化创始人谢晓冬先生;中央统战部海联会理事、徐悲鸿纪念馆展览典藏部主任徐骥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尚辉先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先生
徐悲鸿的油画在市场上很少。徐悲鸿纪念馆目前的馆藏中,徐悲鸿的油画大概有张,他在世的作品可能不超过幅。在对材料进行研究和修复的时候发现徐悲鸿不管是从画布、材质、颜料上,完全尊重了学院派进口的颜色和画布。
徐骥分析道:“徐悲鸿是真正尊重自己的艺术品,或者是他是一位对自己的作品会流芳百世有信心的艺术家,所以他在用材料的时候非常讲究。”
无论从绘画技法、内在精神,还是徐悲鸿的人格魅力,都会给我们不断带来启示。佳士得深感荣幸能呈献这幅极为珍贵而且具有重大文化意义的稀有巨作,并期待见证这件博物馆级作品开创拍卖史上全新的里程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