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发展 >> 正文 >> 正文

守艺冀埙韵绵绵澎湃在线

来源:箫 时间:2023/3/29
中科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http://www.jpm.cn/article-90035-1.html
                            

原创刘学斤燕赵都市报收录于话题#守艺19个

再过些天,就又该盘窑制埙烧埙了。

每年深冬或初春,是于连军制埙烧埙的时间。采泥作胎,拉胚成型,晾干开孔,定音调音,每道工序,他精益求精。

于连军告诉记者:我烧埙的第一孔窑盘在老家院子里,把太行山下的红土、村北古河道里的黑土和自家地里的黄土掺和在一起,和成泥,在石板上反复揉反复摔,泥里没了杂质,没了气泡,拉成坯,摆炕上晾,晾到不沾手,开孔定音。泥埙好看,也能吹出好听的曲调,却不易保存。烧成陶埙才行。烧埙的窑要烘,可用桃木枝。我家周围有大片桃林,早春家家都要给桃树剪枝,我去地里把它们捡回来晒干备用。烘窑选在上午,傍晚装窑,砌好窑门,第二天早上日出前点火,前火要小,中火要稳,后火要急。中午有次简单的祭拜,祈求烧出好埙来。一窑能烧出百八十个,碎品率百分之二十左右。

出窑后,埙还要再次校音,才能拿到市上,结缘有缘人。

冀埙历史悠久。说埙就要说到将埙入诗的《诗经》,“诸家既废,苟欲读诗,舍毛无从”,而说《诗经》就要追到河间毛诗与毛亨毛苌,无论如何都绕不开河北。河北是《诗经》的吉祥之地,同样是埙的吉祥之地。蔚县和柏乡先后出土过距今六千年左右的陶埙,内丘发现的隋唐时期瓷质埙,则让人眼前豁然。唐朝郑希稷《埙赋》里说,“至哉,埙之自然,以雅不潜,居中不偏。故质厚之德,圣人贵焉”,岂不正是冀埙活的写照?

河北人制埙吹埙的史实,为文字所证明,也为考古实物所证明,但在明朝之前,所有的制埙和吹埙人没有名字留下,他们都是无名氏。而今,吹埙的河北人,不只于连军和他的弟子,制埙烧埙也不只有保定于连军一家,邢台和张家口等地也有。这无疑是冀埙发扬光大的好兆头。

年,于连军在保定开了埙馆,吸引了更多爱埙者参与,影响日大。年,他以“埙之机要,在乎于成人之美,混沌之妙,浴火永生之能,虚中厚外之品性。此埙之道也,亦为天地之道也”为师训,收十名弟子入室。年,他申报的保定陶埙成为省级非遗项目。他还到学校给学生讲课,他说:听一听几千年来祖先传下的泥土的声音,我要呼吁人们善待埙,倾听它,吹奏它,体味它内在的品质,“我觉得埙是上苍赋予人类灵魂的又一双眼睛”。

于连军吹埙

1

遇见

于连军的埙馆开在大慈阁下时,它的影子就曾在眼前闪过,尤其那个埙字,不容分说从各色招牌中跳出来,明晃晃。大慈阁是保定城遗存的最高的古建筑,埙是当今已知乐器中最古远的一种,那之前一直以为埙是陕西的独有之物,怎么河北也有埙?也有人制埙吹埙?如此疑惑着,却并未为之停留。

五年前,埙馆搬进莲池花南研北草堂。有几回到莲池观碑,经过时,匆匆朝里面扫几眼。即便跟埙馆的主人打个照面,彼此也不认识。放人堆里,于连军不扎眼,反衬出些许木讷,只有在捧起埙,埙声响起,一种特有的庄重与肃穆,在四周弥漫,你才会领教到眼前的吹埙人非同一般。

花南研北草堂乾隆时代为莲池书院十二景之一,“别有平台宛转廊,绯桃丝柳艳韶光。若云不羡清幽好,何必颜堂曰草堂”,乾隆的诗吟咏的是草堂的春光,跟于连军约好见面这天,春光疏远,这里宛转和清幽感觉还是深的。莲池的大门不知进过多少次,但都没这一次印象好。

过春午坡,一个悠远的声音入了耳,不绝如缕,似天外客。正是埙曲,风调清深,幽幽的,拽着你。

曲子叫《新梁州序》,是于连军常吹爱吹的一支古曲。曲词原出自元人高明之手:柳阴中忽听新蝉,更流萤飞来庭院。听菱歌何处?画船归晚。只见玉绳低度,朱户无声,此景尤堪恋。起来携素手,鬓云乱,月照纱窗人未眠……此时这曲词只独自心吟,埙声在耳边时近时远地缠着绕着,你的面前活现出钟子期听琴图来,心境不同,遭遇各异,可那一刻,你痴痴地成了崔九堂前听到李龟年的杜子美,化为了浔阳江夜感动于琵琶声的白乐天,你会想苏东坡那晚在赤壁下听洞箫的情形大概也不过如此。

然而,埙不是古琴,不是琵琶,也不是洞箫。

谁家清音呜呜然,如水夜色上栏干;谁家佳音悠悠然,一水转过万重山;谁家妙音泠泠然,心曲即在唇指端。

埙就是埙。十三经中的《尔雅》记之:大埙谓之嘂(jio);晋朝郭璞注之: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称锤,六孔,小者如鸡子。

埙声抵达的人心,唯有埙声能够抵达。

2

衷曲

埙的故事,于连军跟多少人讲过,讲过多少遍,他自己怕都记不清。但有人问,爱听,他还是愿意讲,他说讲的人听的人“都是为埙好”。

仍从四十年前起头。那时他还是个十来岁孩子,生活在保定城西一个叫江城的村庄,当时属满城县。

每逢村里集,一个来卖布的老人,常吹呜呜。那东西不大,握手里,能吹出好听的声音。那声音打动人,有种魔力,能传出老远,能勾住他的魂儿,很神奇。他一下着了迷。时间久了,老人也注意上他,说他嗓门大。生意不好或没生意的时候,老人就掏出呜呜来吹会儿,有时还把他们几个孩子叫到跟前,教他们学吹呜呜。

吹呜呜,村里人也叫吹呜子。保定其他一些地方,比如相近的望都和唐县,乡下也有人吹,叫“吹喔喔”。称谓不同,因其形状极像平常吃的窝窝头,窝窝与喔喔同音,吹喔喔乃据其形其声命名;土制,上火烧过,硬而粗糙,不如陶器那么硬而圆润,吹出的音直挺挺的,有强弱、高低之分,少有节奏、快慢变化。

村里人那时候不知道,就是音乐学院的专业老师也不知道,他们吹的呜呜、呜子或喔喔,其实是远古先人们早已发明的,是八音之一,有个雅致的名称,叫埙。“礼失求诸野”,寻古乐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诗经》中,《小雅何人斯》吟咏过“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大雅板》歌唱过“天之牖民,如埙如篪”,诗中的埙,并非只有到静静的博物馆才能看到,说不定你在村里人手里就能见上听上。

这样那样的原因,某个历史时期,埙远离了庙堂,暂别了雅乐,退出主流社会,近乎为人遗忘,却未声绝迹灭。一直以来,它还在田野乡村被喜爱的人吹响,始终以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活泼泼地存在着。

那个教吹埙的卖布老人叫吴明阳,在于连军眼中既富俗世情,又带神秘感。老人跟于连军的三爷于春林认识。老人有些神秘兮兮,后来突然离开了再没出现。于连军不知道往哪里去寻老人,就把他送的埙,当宝贝地珍爱着,想了,拿出来吹一吹。

吴明阳送于连军的陶埙

于连军有条好嗓子。高中毕业他想过考音乐学院,但阴差阳错终于还是接父亲的班,进了工厂。他成了厂里的文艺骨干,同事说他唱《牡丹之歌》比蒋大为唱得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唱《骏马奔驰保边疆》,唱《血染的风采》,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厂里厂外,获得许多荣誉和奖励。可风光过后,心里反而空荡荡的。乐坛风云变幻,社会飞速发展,流行风和弄潮儿,一拨儿一拨儿起起落落。他感觉越来越落寞,精神上的苦闷越来越难以排遣。

一天夜里,不知因何他突然摸出了吴明阳送的那件埙。已经十几年不吹,那埙却没离开过身边,不生疏,始终是个念想。这一夜,他吹得面沉似水,而后又泪流满面。

他吹的是吴明阳教的一支曲子。那时还不知道这就是《北寄生草》,是《棠湖埙谱》记录的古曲。那曲词出自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的《紫钗记折柳》一折:怕奏阳关曲生寒,渭水都是江干。桃叶凌波渡,汀洲草碧黏云渍,这河桥柳色迎风诉,纤腰倩作绾人丝,可笑他自家飞絮浑难住……

他要在这浮华世界沉下来,静下来。

3

靠谱

那一夜彻夜未眠。天一亮,于连军就往村里赶,他想立刻见到三爷,关于埙的那些事,他想叫三爷痛痛快快讲给他听。

三爷于春林能说能唱,在村里有一号,却从不在于连军面前露吹埙的本事,也不主张他学,总说“吹那个鬼音儿干嘛,不吉利”。但这次找来,三爷接纳了他。

时代愈加开放,旧东西里面也有好东西,人们的认识在提高,三爷思想也变开通了。他开始跟三爷系统地学古法吹埙、制埙。那是三爷临终前的三年,也是他刻骨铭心受益良多的三年。

隋唐以前,制埙和吹埙者在河北没留下姓名。隋唐以后,文献甚至连制埙和吹埙都鲜及。直到明朝,容城出了个彪炳千秋的杨继盛。

历史上,杨继盛是名臣烈士,少有人知于乐事他也是能手圣手。公元年,杨继盛32岁,中了进士,到南京任职,结识了出仕后最重要的人生导师韩邦奇。“此翁精于律吕,遂师之”,韩邦奇时任南京兵部尚书,著二十卷《志乐》传世,杨继盛深服,拜入其门学乐。杨继盛表现出超强感悟力和动手能力,“乐学非他学比,不可徒事口说,必自善制器,必善作乐,播之声音,各相和谐,然后为是”,他这样说,也这样做。他制作的管琴瑟箫笙埙篪之类,“无不和矣”。韩邦奇难掩喜悦,赞道:我学五十年止得其数,今赖子制其器,和其音,当代之乐,舍子其谁欤?又指点他:子之才不止于乐而已也,可旁通济世之学。

杨继盛天赋异禀,旷世奇才,借其手,冀埙一度复活。然而到明末清初,又近乎绝响,著名学者黄宗羲因之惋惜道:杨椒山“手制十二律管,吹之而其声合,今不可得其详”。

杨继盛之后,冀埙历史,应记下张之洞这样的钟情古器物的官宦士大夫,更应记下身体力行的传承者吴浔源。

吴浔源字棠湖,其父吴名凤“工文章篆隶,博览,喜考据之学”,江西为官四十年,人称吴青天,晚年“寄居吴桥,遂家焉”,他随之以吴桥为家。两兄皆工帖括文字,他独肆力于古,“绳枢粗粝,日常下帷读书,门庭寂寥,车马绝迹,性落穆寡交,不履城市近三十年”。同治九年,公元年,李鸿章聘他襄修《畿辅通志》,寓居保定十余年。这期间,生平嗜音乐歌曲的他“尝在保定肆中得一埙,置怀袖中,风晨月夕,必出而弄之,以自消遣,并为谱录,张之于世”。

杨继盛是吴浔源崇敬的先哲大家,他心向往之,私淑之。每每进京,他必选择杨继盛的故居松筠庵暂住。而每每酒余茶半,他会捧出埙吹一曲,倾诉衷肠,“其声呜呜,幽而和,闲而远,使人洒然忘俗,绝非箫管筝琶嗷嘈凌杂之比”。任过民国总统的徐世昌听过他吹埙,那情景三十年后追忆起来仍是声情并茂历历在目:忽闻埙声迎,余徘徊庭中,松阴冪月,如浮荇藻,棠湖之室一灯荧然,声自烟霭微濛中摇曳而出,不胜凄惋。余知棠湖之感于中者深矣。

人哪,能在有限的生命里,赶上对的时间,做对的事,见到对的人,是一生之福。于连军听说吴浔源这个人,是通过三爷于春林。于春林和吴明阳的老师是保定城内的段中甫。于连军眼里,段中甫同样神秘,因为除了名字,再找不到这个人的其他信息,而段中甫的老师,就是吴浔源。

吴浔源像

吴浔源张之于世的谱录即鼎鼎大名的《棠湖埙谱》。里面绘有埙图,标明了指法,阐述了吹奏方法,并录有《北寄生草》《新梁州序》《四边静》《锁南枝》《懒画眉》等六首古曲。曲谱用斜行记写式,谱字由十二律字减化而成,谱字左侧记歌词,谱字上方标九种节拍记号及演奏符号等。年,埙谱重新刊印,老友已不在人世多年,徐世昌作序慨叹:棠湖曩时真有百感交集而不能自已者在也,其人死,其谱存,其谱存,其埙不死……

通过《棠湖埙谱》,冥冥中,于连军与吴浔源牵手了。他有缘从私人手中购得这部现知最早、也是唯一正式刊行的埙谱,由此见识到最有质感、最可触摸的冀埙之根,然后开始无限地靠近,靠近。

棠湖埙谱

4

欢喜

他们不曾谋面,他也从未闻过其声,但在埙的世界他们神交已久。“棠湖又尝登西山坐碧云寺卓锡泉上,作黄钟大吕之音,群鸟翔唱,飞云欲坠,一时游客疑之为仙。著埙谱,自谓冥心独造以契于古,盖艺也而进于道者”,凭借徐世昌等人记载下来的这些极具神采的文字,于连军进入吴浔源和《棠湖埙谱》的艺术殿堂,不停地挖掘其丰富内涵。

埙的世界是美妙的。“广才连寸,长匪盈把。虚中而厚外,圆上而锐下。器是自周,声无旁假。为形也则小,取类也则大。感和平之气,积满于中。见理化之音,激扬于外。迩而不逼,远而不背”,其妙如是。其妙常又难言,不可言。

埙声不是浮华的,不是热烈的,不是张狂的。

它是沉静的、清雅的、内敛的。

可以说它孤独,却不可以说它狂傲。

它是庙堂的天籁之音,是文人雅士的缠绵之曲,也是平民百姓的娱乐之声。

于连军制作的埙是圆润的,他吹出的埙声是圆融的。

近三年,和弟子们一起,他又组织起莲池书院雅乐乐团,每周六,他们都要进行雅乐演习。

年轻人在练习演奏古乐

这天演习《诗经》第一首《国风周南》中的《关雎》,《大雅生民之什》中的《卷阿》,《小雅鹿鸣之什》中的《鹿鸣》与《天保》。吹埙者四人,年长者已是入职多年的中年人,年幼的赵怀瑾和宋逸阳还是上学的少年。于连军说,他们吹埙的时间有长有短,但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对埙痴迷。

手中的鼓槌落下。鼓声响起,雅乐演习在于连军指挥下开始。

埙声汇于琴瑟钟磬等合奏的雅乐中,只是一部分,不比独自吹响时的卓尔不群。

然而这就是冀埙。它是合群的,是众声之一,此时它不喧宾夺主独树一帜,也不自叹自怜故作姿态。

雅音未绝

埙之韵律,充盈着欢喜。

此情此景,叫人蓦然再次记起张之洞的逸事。“不得闻韶乐,而得见韶乐器,亦可喜也”,当年只见到埙,他便欢喜不禁,倘若像今天一样,既能见到冀埙,又能听到冀埙律动的雅乐,真不知这位河北乡贤该欢喜成什么样子。

来源/燕赵都市报

燕都融媒体记者刘学斤

编辑/魏鹏霖

往期回顾

守艺

金丝彩釉写芳华守艺

以衣传心守艺

高粱秆到他手里就活了

守艺

“美术化石”新一面守艺|七树庄里一段缘守艺

百年乐器世家传人讲述一把胡琴的诞生守艺|把时间装进“抽屉”,需要几步?(文末有惊喜)守艺|定州缂丝,一座古城的文艺复兴守艺

宋先生的作业

“半个木匠”和一群“阿木爷爷”的榫卯情缘横西村有个韩木匠河北“萌狮”火遍海内外!河北行唐“扫地僧”百炼精钢得一剑正定阿姨20年走遍全县寻歌谣,最接地气的叹五更你一定没听过从沙窝到世界!传统木旋走出国门感动“洋木匠”高慧云:我在石家庄修古籍小人国里的手艺乌托邦石家庄父子的刀剑江湖王旭:给我一支毛笔,我别无他求贾五同:29岁金缮修复师的山居岁月大师之女郭墨涵:在铁板上种花的幸福

原标题:《守艺|冀埙韵绵绵》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