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发展 >> 正文 >> 正文

云山度曲丨有一种唯美叫昆曲

来源:箫 时间:2023/6/2

元朝有顾坚者,

虽离昆山三十里,

居千墩(今千灯镇),

精于南辞,善作古赋。

扩廓帖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

——文征明手录的《南词引正》

推开厚重的朱门,转过曲折的回廊,

拂去满身尘埃,静听婉转的水磨调,

让思绪飞回几百年前的江南。

彼时,昆曲自闺阁深处,觅一段锦屏人的春愁婉转,

化作一唱三叹的小磨调,

演绎了《牡丹亭》的一往情深;

自华清池边,寻一段大唐盛世的歌舞升平,

化作水袖飘飘,演绎了《长生殿》中的爱恨情愁;

自落日楼头,记一段末路英雄的漫漫长叹,

化作《夜奔》中林冲的英雄泪;

自秦淮河畔,写一段南朝往事,

化作李香君的扇上桃花。

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

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

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

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南宋光宗皇帝时期,

浙江永嘉出现民间曲调的南戏,

至明,

南戏与昆山地方音乐及吴语结合,

形成昆山腔,

此清唱的音乐方式,

便是昆曲的前身。

魏良辅四十岁时,

来到了江苏太仓,

偶遇了张野塘

时家宅中,

出入皆音乐大家,

如苏州洞箫名家张梅谷,

著名笛师谢林泉,

太仓名曲家过云适。

一众名家,历经十年,

在原昆山腔的基础上

研磨出一种新的曲调,

曼声徐引,一字数腔,

时人称之为“水磨腔”。

明沈宠绥于《度曲须知》述:

功深熔琢,气无烟火。

这“一唱三叹”清丽的音调,

被文人们高捧为“南曲正音”,

此时江南园林正处兴盛之时,

这些士大夫们叠山引水,布景造园,

在融融春日,或萧索深秋,

都浸淫在园林的亭台楼阁之中,

吹动笛萧,拉起弦索,

咬住字,压住腔,

一字一腔地开始度曲。

携手向花间,暂把幽怀同散。

凉生亭下,风荷映水翩翩。

爱桐阴静悄,碧沉沉并绕回廊看。

恋香巢秋燕依人,睡银塘鸳鸯蘸眼。

——《长生殿·小宴》

一时之间,苏州城满城管弦,

除却官场应酬,

文人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

都投入了昆曲的创作,

被八股文禁锢的才华,

终于找到了适宜的宣泄口。

作为参与者,

它们以文学作品的高度来要求昆曲,

不仅要求唱腔动人,

曲词也需典丽秀美,

延请曲师入门弹唱

则无法满足如此严苛的需求,

便诞生了家班。

江浙之地极富庶,

历来官宦辈出,

他们出仕异地,

豢养的家班被一并带走,

于是昆曲越传越远。

在等级森严的明朝,

商贾巨富是无权养家班的,

然而一朝国难,明朝灭亡,

仕人们各自逃难,

清兵入关后,

满族的贵族将昆曲招进了内廷,

他们想明白到底是怎样的戏曲,

才会让中原人如此痴迷。

紫禁城外的八旗子弟们

在找寻喧嚣和热闹,

内廷中上演的仍是前朝那份清幽淡远。

乾隆年间,

“四大徽班”进京,

与昆曲上演了“花雅之争”,

昆曲落败,伶人们无所寄托,流落江湖。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牡丹亭·惊梦》

今人提及昆曲,

较熟悉的便是汤显祖的《牡丹亭》,

其实人们口中的《牡丹亭》

是一种名为“传奇”的文学载体,

可以用任何腔调来演唱。

当时宰相张居正为帮儿子培养势力,

便四处结交名士,

汤显祖懒怠,便生了间隙,

仕途从此不顺。

他便挂印而去,

闲居在畲江的小县城,

做词曲以娱老,

《临川四梦》应运而生。

“自掐檀痕教小伶”,

据后人推测,唱的可能是一种宜黄腔。

昆山腔的作家将此改编成昆曲后,

汤显祖非常无奈,

写了一首诗来讽刺他们,

其中就有

“总饶割就时人景,却愧王维旧雪图”。

“王维旧雪图”

是王维画的一幅《袁安卧雪图》,

其中有一个著名的场景,就是雪中芭蕉,

后人认为芭蕉不合季节,便换成了梅花,

他便用“割就时人景”

来表达《牡丹亭》被删改后的不满。

昆曲如今的发展,人们各执一词,

明清大雅之音,

白先勇的青春式,

还是陈世争的世俗化,

有人看到学术,

有人看到现代美,

有人看到剧场性,

江流宛转绕芳甸,

戏曲终究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究竟是以何种方式,

再一次的从历史中翻流而来,

却未可知矣。

文字丨李仕

图片及版面设计丨Supi、晓欣

出品及版权所属丨不碍云山

${{1}}$

-往期回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