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发展 >> 正文 >> 正文

流行歌曲,为何很少唱端午节口碑音乐

来源:箫 时间:2023/7/28

传统四大节日中,春节的喜庆和团圆,有《难忘今宵》《恭喜发财》来增添色彩;中秋的相聚和思念,《但愿人长久》《花好月圆》亦能唱出缠绵;清明的凄楚与悲思,《清明雨上》《杏花雨纷纷》也已足够哀婉。

上述三个节日,总能找到一首或数首意境契合的流行歌来诠释,唯独端午,却极难找到一首合适的流行歌曲来代表,这是为何?

刘德华《恭喜发财》

首先,单纯书写端午的流行歌曲并不是没有,但数量着实不多,且传唱度也相对太低。其中词曲契合度、歌曲整体质量都相对较高的,能想到的也只有罗中旭的《渔家傲·忆端午》,而这首歌在意境营造、情感传递上却过于依赖歌词,一旦离开歌词,听者便无法直接感知端午,这是它的局限性。《渔家傲·忆端午》尚且如此,其他与端午有直接关联的流行歌曲,比之又差了许多。

《渔家傲·忆端午》

其次,中秋节有个嫦娥奔月的神话背景,但与中秋相关的流行歌仍以团圆为主,鲜有绕开中秋将嫦娥当作重心刻画。而端午同样有屈原传说,很大比例的流行歌曲却将吟唱对象指向屈原,而忽略了端午本身。

蔡琴

其中,蔡琴所唱《屈原》便是代表,歌者的低音悲怆、深沉,有“孤独诗人”的情怀,更有对远古的追思,这是一首典型的、写人的怀念悲歌,并不夹带任何端午意向。同样,多数以屈原为吟唱对象的流行歌,也都在表达对贤人的追思与爱国的敬意,总体与端午也相距甚远。

龚琳娜《山鬼》

第三,相比较对当下端午习俗的吟唱,流行音乐创作者更注重对古代国学文化的传承,大数量的《离骚》《天问》《九歌》等古典名著改编成的国风歌,便是最好说明。这些作品,多数都以古籍原文作词,伴奏辅以古朴、典雅的古琴、箫、编钟等配器,唱腔或以清新为主,或追求深厚大气,力求最大限度还原古色古香的曲调。这是其特点。

小众范围流传较高的,可以歌手“Winky诗”作为代表,经他谱曲并演唱的《离骚》《山鬼》赢得了众多听者青睐,也很大程度上对国学文化起到了推广作用。再大的舞台,有龚琳娜沉浸感极强的《山鬼》,因为遵循原词祭祀背景,这个版本的《山鬼》在艺术层面上向来当仁不让。

最后,一切景语皆情语。春节、中秋、清明,都无一例外与个人的情感直接对接,自然能够引发创作灵感与歌唱冲动。而端午节的落点,既不包含亲情团聚,又无婵娟美意,溯古望今,端午能被吟唱的,也只剩下节日感与年前的屈原了。

情歌教父李宗盛

就像是近30年的流行歌坛一样,数量最多、传播最广也最得听众喜爱的歌曲类型,一直都是情歌为王。虽情有千种,爱情、亲情却是永不过时的主题,这足以解释为何流行音乐极少唱端午,也反方向证明了流行音乐选题上的匮乏。

但好在,匮乏不等同于没有。随着唱作人大势所趋、歌手门槛儿降低与音乐传播更加便捷,未来的流行音乐受市场影响会越来越小,歌曲创作也更倾向于个人钟爱和表达。那时候,一定会有更多类型的歌手与音乐出现,包含端午在内的诸多有意义的日子,也定能在流行歌曲里得以重现。

开车、写作歌单匮乏?没时间筛选好歌?账号主页“1元资讯”歌曲推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