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发展 >> 正文 >> 正文

吴楚山川隔,埙篪笑语欢埙

来源:箫 时间:2023/10/10

埙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埙的制作手艺传承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当然其中有一部分是因为无法达到手艺要求所以有心无力,但是还有许多人是对于埙的制作技艺传承不看重,觉得消失也没有关系,但是希望大家能明白埙的重要性,它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地位,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价值是只增不减的。

埙经常有成语“埙篪相和”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在古代经常用来形容兄弟之间关系和睦,当然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埙是经常与篪(古代一种用竹管制成像笛子一样的乐器,有八孔。)一同演奏。

埙发明其实是在一个巧合之下出现的,在原始社会,当初人们经常用石头绑上绳子投掷出去(又叫做“石流星”)用来打下天空中飞行的鸟之类的动物。同时他们所投掷的这些石头上有一些小孔,再投掷出去的瞬间风中孔灌入,而后发出了悦耳的声音,那个时候的人们就觉得这个石头非常神奇,然后就自己捡起石头进行吹奏,发现这这个声音是非常好听的,而后就有了埙这个乐器的出现。当时的埙还是用骨头和石头做出的,之后出现了陶埙,形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其中梨形最多。

埙在我国的历史上乃至世界的历史上都占有极重的地位,对于我国而言,它是我国特有的开口吹奏乐器,对于世界而言,世界的原始文化历史需要用它来进行考察。据说埙的起源可能与原始时代的生产活动有关,这些原始时代的人们可能是利用埙所发出的独特的声音来模仿鸟兽的声音进而引诱猎物为自己谋得食物。埙发展到现在已经制作出了有十个音孔的埙,但在古时埙从一个或最多的三个音孔发展到有六个音孔,其实就已经经过了漫长的演变,在每一个时期韵基本上都会增加一个音控,用以吹奏乐曲,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埙增加到了六个音孔可以吹出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

埙的出现在众多古籍中有所记载,《说文》中载“壎,乐器也。以土为之,六孔。”壎即埙。《周礼·小师》中载“埙箫管。”备注中专门写出:“大如雁卵。”用来形容埙的大小。“如壎如箎。”出自古籍《诗·大雅·板》。书中有注解:“其声平下,与箎相谐。”专门用来形容埙的声音,也说明了为什么埙篪经常合奏。埙为什么这么命名呢?其实埙大多为陶器,故而多为土所制所以埙一字的偏旁是土字旁。说起它的偏旁,关于经常将埙篪一起演奏也认为和它们的材质有关,埙为土,篪为竹故而它们的声音也十分相合。

说到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学过或看到过一个乐器陶笛,陶笛和埙的外表极为相似。在没有专门了解之前有很多人认为陶笛可能是由埙发展而来,但是事实确实陶笛不仅不是由埙发展而来并且陶笛都不是一个诞生在中国的乐器,陶笛是源自意大利的一个乐器,并且用的是驻模制作经常是批量生产。但是埙是中国真正的传统乐器,想要制作一个埙是要耗费大量时间的,埙是由专业的制埙人制造而成。陶笛的声音更为清亮,具有穿透力,简单易学。而埙的声音正如它的历史年龄一样,古朴、低沉、沧桑、神秘、哀婉,所以埙也经常用来演奏肃穆、旷古、凄厉的乐曲。

说起埙还有一个极为出名的典故就是四面楚歌。在当时的楚国每一个楚人都十分擅长吹埙,所以当时张良使用埙来吹奏楚歌,这也使项羽的军队都相信了楚地以失,引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和担心,虽然军心尚在但是也还是打击了楚军的自信。可以说是为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0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