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刚好三年级的学生们也大多读过。于是我们这堂戏剧课就选择了这首诗作为蓝本,以教育戏剧辅助儿童阅读。
读过这首诗的同学们先为大家朗读了这首诗,其中一位同学为大家分享了他对诗的理解。我的直观感受是大多同学可以背诵,但并不清楚诗词之意,即使可以解释字面意思,但诗中所描述的场景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太遥远太抽象。
于是我为这堂戏剧课引入了音乐元素。刚好这首诗曾被谱成古琴曲《阳关三叠》,而我也以洞箫与国内的古琴音乐家和希腊的古希腊里拉琴音乐家合作过这首曲子。当我拿出洞箫,同学们都特别惊讶,这件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却没有多少人认识,大多会猜是笛子,只有一位同学肯定地说是箫。从北京到上海到希腊到成都,我一路带着箫,很开心现在也能在学校里让学生们认识这个乐器。
我先吹了一段《阳关三叠》,立马所有的同学都被吸引了,他们沉浸在空灵圆润的箫声里,不断靠近想近距离观察这件特别的乐器。然后,我让大家随着音乐一起有节奏地朗读这首诗,逐渐地,大家的朗读越来越有情感有韵味,音乐可以帮助他们在脑海里生出诗里那离别的场景。
00:24继而,我又带着大家一起吟唱这首诗,与箫不同的韵味让孩子们可以想象当时在送别的凉亭里,诗人为友人唱着这首诗,作揖道别的情景。诗配以乐,就更生动了。
我问学生们他们经历过哪些分别。尽管才几岁,他们也经历过与父母分别,与好朋友分别,与老师分别等等,小孩子大多会有分离焦虑,分别对他们来说是生活中常见的却是很难承受的。进一步,我们探讨如何看待分离,如果应对分离产生的焦虑。我让学生们画下他们想象中的分离。
他们画的时候,我继续为他们带来箫声,让他们的想象在音乐中延伸。
由于时间有限,这堂课还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将他们放在一个境遇中,在那里他们面对选择,并且做出选择,从而建立起对分别的人生观。
摄影:赵金艳
乐行
成都大学附属小学戏剧教师
伯罗奔尼撒大学教育戏剧硕士
国际戏剧教育协会会员
希腊戏剧教育协会会员
北京青年戏剧工作者协会会员
教育希腊中国代表和顾问委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