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高27.5厘米,宽14厘米,厚10.5厘米,西安市长安区凤栖原出土。
着装姿态同昨日那件。双手持排箫作吹奏状,所塑排箫为十一管。排箫是中国古老的编管乐器,与编钟、编磬一样均是上古时期中国重要的雅乐。排箫在古代,也称“箫”、“籁”(《尔雅·释乐》郭璞注),汉代也称之为“洞箫”(王褒《洞箫赋》),又有底箫、雅箫、颂箫、舜箫、比竹、参差、凤翼、凤箫和秦箫等之称谓。
排箫是把长短不等的竹管排成一列,用绳子、竹篾片编起来或用木框锒起来的边棱气鸣乐器,历史悠远,形制多样,音色清脆圆润,是古代乐队中主要的乐器之一。考古发现最早的排箫实物,是年在河南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人墓中,出土的春秋早期的竹排箫,残存竹管四十四支。春秋晚期下寺一号墓出土的石排箫较完整,有十三个音管,仿竹排箫制成。战国早期的曾候乙墓也出土有竹排箫二件,也是十三管,以长短为序排列。汉代排箫实物尚无发现,但汉画像石中排箫的图像很多,是乐队中最常见的乐器之一,可见其在汉代俗乐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汉画像石(砖)、壁画的乐舞百戏图像看,吹奏者往往是一手摇鞉(táo)一手持排箫吹奏。
我国是排箫的原产地,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宫廷雅乐中,都占有重要位置,排箫还东传日本,西传欧洲,至今罗马尼亚仍称排箫为“纳伊”(Nay),有人认为是排箫别称“籁”的音译。新中国成立后,还以排萧图案作为我国的乐徽。关于排箫管数,古籍记载不一,比较多的是“二十三管”和“十六管”两种,汉画像石及壁画中的排箫管数能分辨者,从三管至十管不等,包括这件陶俑所塑的十一管排箫等,皆刻绘简略,均具其形,但未必能作为排箫管数的依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