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毛主席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人民公社好哎架起幸福桥。哎,道路越走越宽阔越宽阔。
“哎,江三木罗,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毛主席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人民公社好哎架起幸福桥,哎,道路越走越宽阔越宽阔。
“哎江三木罗,山山岭岭哎,歌声起,红旗飘,闪闪银锄落。毛主席号召学大寨,清清河水上山坡,茶园绿油油哎梯田翻金波。哎,大寨花开千万朵千万朵。
“哎,江三木啰,各族人民哎团结紧向前进,壮志震山河。毛主席怎样说阿佤人民怎样做,跟著毛主席哎跟著共产党。哎,阿佤人民唱新歌唱新歌;哎,江三木罗,跟著毛主席哎跟著共产党。哎,阿佤人民唱新歌唱新歌,哎,江三木罗……”
说起《阿佤人民唱新歌》,全国人民都很熟悉。
这首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歌曲,一经唱出就很快风靡全国,脍炙人口。
歌曲作者、军旅词曲作家杨正仁说:“这首热烈、真情的歌曲,是为感恩而作,为一个勤劳善良、朴实勇敢的民族而创作。”
视线回到中国西南的秘境之地——澜沧。
在这片秘境之地,正举行着“佤族王子”岩坤和“布朗公主”玉虹的传统婚俗中的礼仪——“拴线”。
在现场,82岁的杨正仁也赶来了。打听之下,才知道他是岩坤的义父。
“当年我在普洱一带当兵,认识了从小父母早亡的岩坤,就做了他的义父。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孩子终于成家立业,我这个义父也可以放心了。”
爽朗的笑声中,透露着杨正仁的耿直和豪爽。
这个白族老人,也见证了此时时刻佤族和布朗族喜结姻缘的场面。于他来说,心愿足矣。
初涉秘境感触颇深
从小,杨正仁就非常喜爱音乐;每逢音乐课,他就像过节那样高兴。
课余,他有个“爱好”:时常站在歌舞团排练室窗外,听人家演奏;运气好时,还能在街头茶馆听到民间音乐家雷漫天拉小提琴。
在上中学时,杨正仁便对“写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刚开始学习写小歌,就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夸奖。等进入昆明师范学校上学,他把音乐课当成了一种享受,不仅学会了拉手风琴、小提琴、二胡,还学会吹箫和吹笛子。
在中外名曲欣赏课上,他受到《苏武牧羊》《满江红》《沉沙落雁》《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树》等歌曲的熏陶,奠定了未来作曲的基本功。
有时内心的孤独与安静,却是一个人最恬淡的繁华……
年,杨正仁从昆明师范中专毕业,并没有去当老师。他像那个时代许多年轻人一样,首选“保家卫国”去当兵,被分派到云南边疆佤族聚居地区。
当时,一般人对佤山并不了解,传闻佤族是神秘的民族。
坐在奔赴佤山的大卡车上,杨正仁这个学生年纪的小兵,看见一位身背竹篓的佤族妇女,笑着露出一口血红色的牙齿,内心不禁忐忑起来。
到了西盟佤山,杨正仁被分配到距西盟县城两公里的边防部队团部当通信兵。这个团被当地佤族同胞亲切地称为“老八团”,军民之间鱼水情深。
团部院里有一条道路,佤族同胞常从院子中间通过……栽插收割、婚丧嫁娶,大事小情,老乡总会去找军队帮忙。
杨正仁后来才明白,在路上看到佤族妇女血红的牙齿,是因为嚼槟榔所致。
经过了解与接触,他发现佤族能歌善舞,待人真诚纯良,性格粗犷豪爽,便渐渐地爱上这个民族。
一曲成名传唱至今
佤山云海优美多姿,但终年阴湿多雾。
在当年营房驻地的墙上,常常会贴上报纸用来防潮,但时间一久,报纸也会起霉残缺。
“……凤凰进山百鸟迎,阿佤喜欢解放军,解放军帮阿佤搞生产,又帮阿佤闹翻身。一根藤蔓开两朵花,一根藤蔓结两个瓜,藤连藤瓜连瓜,阿佤解放是一家……”
有一天,杨正仁在墙上的报纸上看到几句话,觉得这几句诗写出了佤族同胞的心情。他很喜欢,马上铺展稿纸,欢乐明快的旋律,几分钟后便呈现在笔下。
这首名为《阿佤解放是一家》的歌曲,深情地赞美了驻守边疆的解放军,透出阿佤人民对子弟兵的爱戴。
这一年是年,杨正仁刚刚23岁。
时光的年轮,刻录历史的荣光。
年轻的他根本没想到,随意创作而成的歌曲,却上了音乐类报纸。
接下来,这首歌被昆明军区国防文工团选中排练,带到北京参加全军文艺汇演上进行演唱,获得全军优秀节目奖。之后,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一周,便在祖国大地广为流传。
这,是杨正仁写下的第一首佤族特色的歌曲。
他心怀感激地说:“如果当年不是抱着服兵役是义务,扛枪报效祖国的想法,就不可能接触到云南边疆的少数民族,更不可能了解到他们多姿多彩的音乐和舞蹈。”
最美的风景不在终点,而在路上。
杨正仁当通信兵以后,平时除了参加连队正常的军事训练外,还要到山野里做架线工作,这样有很多机会和少数民族同胞接触。
佤族人民深深地感动着杨正仁,他下决心要为他们写一首歌,一首能表达佤族人民的精神面貌、歌唱佤族人民新生活的歌。
“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共产党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社会主义好,架起幸福桥,道路越走越宽阔。山山岭岭歌声起,红旗飘,闪闪银锄落……”
没见过风起云涌,哪来的风轻云淡。
这首《阿佤人民唱新歌》,杨正仁反复修改打磨;7年后,才将此歌发表在《战地新歌》上。
歌曲一发表,便被多个刊物转发。此后,这首歌曲被多家音像单位录制。收录这首歌曲的《红太阳》磁带年发行时,发行量达多万盒。
在这之前,此歌早已传遍云南各地,唱响祖国的大江南北,走向了世界。
这首歌,让世界知道中国有个少数民族叫佤族,他们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佤族同胞们因歌唱这首歌感到自豪,更加热爱家园和祖国。
再回故乡感慨万千
多年来,阿佤人民称杨正仁是佤族珍贵的“宝石”和贵人。
杨正仁却说:“应该感谢佤族同胞,感谢边疆各少数民族兄弟。因为我的创作激情,来源于他们的真诚善良、朴实纯洁、勤劳勇敢;创作营养来源于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歌舞。能为他们写歌,是我对佤族同胞的一种报答。”
《阿佤人民唱新歌》流传40多年来,因为其浓烈的佤族特色,至今有不少人以为“此歌作者一定是佤族人”。但其实,杨正仁的出生地——云南昆明西山区观音山村,却距佤山近公里。
多年来,杨正仁除了写下富有佤族特色的歌曲,还谱写了很多其他少数民族特色的歌。如二胡独奏《拉祜欢歌》、傣族音乐舞蹈《筒裙》、白族歌曲《洱海姐妹放歌喉》等,不少作品曾在云南省、全国比赛中获奖。
云南这块神奇美丽的沃土,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养育着一代代音乐家,也促成了《阿佤人民唱新歌》这首名曲的诞生。
山川不倦看文章,日月因你绽放光芒……
年的一天,西盟县勐卡镇班哲村早早地就热闹起来,村民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13年后重返阿佤山的《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词曲作者杨正仁。
杨正仁已经是第三次重回故里,心情感慨万分,他说:“我是第三次到班哲,年来过一次,年来过一次,然后13年后的今天又来。这次看到班哲的变化确实很大。脱贫攻坚这场战役打得很漂亮,老百姓的新房子盖起来了,路修通了,网络又通了,广播电视什么都有,这个就是历史性的跨越,历史性的飞跃,确实又唱了新歌。”
“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每天清晨,《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歌声,都会准时在西盟县的村村寨寨的大喇叭里响起。
如今的佤族村寨旧貌换新颜,正如歌曲所唱“茶园绿油油,梯田翻金波”,阿佤人民脱贫奔小康,过上幸福新生活。(文/张密张议华图/杜星作权入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