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前景 >> 正文 >> 正文

石质乐器在新石器墓葬中多有发现,石质乐器

来源:箫 时间:2022/11/3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pf.39.net/xwdt/150707/4651550.html

石质乐器在新石器墓葬中多有发现,石质乐器发明后,陶器也被烧制

今天小编要带给大家的文章是有关于石质乐器、陶质乐器的分布以及分析,话不多说,快点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内容吧!音乐考古其实就是考古学中对音乐文物的专题研究,它研究的是乐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古代人们如何应用乐器演奏出时代的生活情趣,抒发出人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些音乐文物由简单逐渐走向成熟,形成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由一件发展到五件,形成五音宫、商、角、徵、羽,再形成七声半音阶。这就是先秦时期乐律理论的历史、音乐实践和乐器形成的轨迹。

《周礼·春官》曰“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音。其实石质乐器居先,编磬这种乐器在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中也多有发现,其形制由刀形发展到近似弧形,有穿孔,多为打制而成。在山西襄汾陶寺、闻喜等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中出土了较大型特磬,河南禹县阎砦龙山文化晚期墓葬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均出土有特磬,制作方法均为打制。新石器时代各个时期的石磬开始出现磨制,逐渐制作精致,造型别致其声悦耳。从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视角看早期编磬,基本上可根据墓葬年代和文化层判断年代,诸如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特磬、山西闻喜南宋村石磬出自龙山文化遗址中,这都具备考古地层学研究方法,对其音乐文物断代和类型学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考古类型学(或形制学)而言,这批磬的形制、大小和造型、穿孔之变化明显,其中共性与个性变化不大,时代越早,其共性越突出,时代越晚其个性越突出,至夏、商、周编磬形制更为明显。诸如在山西夏县东下冯、河南安阳小屯、大司空村M、安阳殷墟西区M诸地从墓葬和古文化遗址分别出土编磬,制作工艺、形制变化,磬石有磨制和镌刻图像纹饰现象出现,数量由1-3件形成成组成编的情形,其测音效果较好。至商代晚期出现3枚成编成组构成音列现象绝非偶然,可见这个时期的编磬乐器已形成旋律并可演奏。以考古类型学对编磬乐器进行比较研究,可见磬上倨孔特点,磬体厚度和磬面磨制细致,逐渐出现图像兽面纹饰的特点,同时音质音色优美的乐器发展到了成熟期,对石质乐器研究更具重大意义。石质乐器除了编磬之外,在河南淅川下寺M1出土了石排箫,其年代为春秋晚期。

继石质乐器发明之后,以泥捏制的乐器陶埙被火烧制而成,也称气鸣乐器之一,呈蛋形,顶端有吹孔,在埙腹有音孔1—7个,其形制各异,大小不同,其秦形分为动物形、人头形、兽头形、豆形等,陶埙源起新石器时代,到商周至春秋战国各个时期均制作陶埙,先后在黄河流域陕西、河南、甘肃等地均有发现,长江流域多处也有发现。从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或曰形制学)而言,这些乐器大多出自古文化遗址的文化层中,诸如山西万荣瓦渣斜新石器时代遗物、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河南尉氏桐刘龙山文化、山西太原义井村遗址、甘肃玉门火烧沟等均出土有陶埙。

这些陶埙按质地而言,其中可分为红陶、彩陶,按指孔分为一孔、二孔,并具备调式,能三音者居多。仅甘肃火烧陶埙测音就有四钟调式调音,即四声羽调:羽宫、商、角,五声宫调:宫、角、角、徵、羽等为例,均为音乐文物断代和分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殷商时期文化遗址和墓葬中,也出土了商代陶埙,诸如二里岗、辉县M、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和河南省博物馆馆藏的陶埙,有呈平底卵形、扁卵形和兽形,稍晚则见有平底卵形,按指孔特点早期则见有1-3孔,晚期埙则见前面有3个指孔,后有2个指孔的。这个时期陶埙可分为泥质灰陶、黑陶、白陶等,有些埙体上装饰兽面纹。从殷商时期的陶埙测音情况看,已形成多种音程、调式和调性这些音乐观念。

在陕西临潼姜寨、河南舞阳贾湖、湖北黄冈牛角山、甘肃庆阳野林寺沟、甘肃东乡林家、兰州土谷台、湖北蕲春易家山、甘肃皋兰糜地岘等地均发现了陶响球。器形有龟甲、缶体形、长方形、椭圆形、半球形,两侧扁形、圆筒形、响器上有花纹和透孔以显特色。此可归类为陶质乐器类别、类型中。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社会出现的陶质乐器历史悠久,除了陶埙、陶响球之外,还有陶角为号,是种模仿动物犄角的号角,出土前置于死者身旁,应为古代猎人的爱物。陕西华县井家堡新石器时代气鸣乐器。陶角禹州谷水河出土有陶号角,在莒县陵阳河、莒县大朱村均出土有陶号角等。

陶质乐器先后在湖北天门石家河新石器时代的陶铃,其上刻画有贴近饕餮的饰纹,另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郑州大河村遗址、陕西长安斗门镇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有陶钟。在甘肃永登乐山坪、山西襄汾陶寺墓葬中出土有陶鼓。陶鼓出现时代早到新石器时代,还在河南郑州市北郊大河村遗址、临汝大张新石器时代遗址和甘肃庄浪县南河镇程家河庄分别出土有陶鼓或近似喇叭状的筒形鼓。自古以来,鼓成为周代礼乐制度中不可缺失的八音之乐。

遗址遗物整理的材料中,所见的陶器多为破碎的陶片,包括陶质乐器在内,在清理整理中先排列出完整陶器,再将破碎的陶器完整复原,其后再将部分陶器仅存口沿、圈足(或足)、腹片、系耳等进行复原,没有陶片或缺少的部分,则用石膏补连起来,形成完整器型,再按陶系器别、器别种类进行分型分式断代分析,其中乐器则按出土时所在的位置,与同时出土的陶器所在位置进行分类。在当阳曹家岗M5出土了2件春秋楚国的漆木瑟。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12件瑟,制作精美,形制精致,饰纹精细,色彩鲜艳无比,堪称我国考古发现保存最完整的漆木彩绘乐器,且有华夏民族弦乐器保持着承前启后的特点。

古笙吹奏乐器,是中国古代气鸣重要乐器之一,也是竹、木、匏植物类的乐器之一。竽和笙均属匏类乐器,二者之间的区别,竽体型大,设有36个簧管;肇设十三个簧管。关于竽、笙之属的乐器应为同类乐器,均为气鸣乐器。这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这种吹奏乐器的历史非常悠久,相传甚广,先在宫廷贵族中兴盛,后来在民间中也广泛传播演奏。葫芦这类质地很不容易保存下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墓中,往往在椁室内有积水葬墓里多存,而且主要在南方地区诸如湖北江陵、当阳、荆州楚国墓和随州曾国墓葬中多有出土,也在河南一些地区的楚墓中出土有竽笙这类乐器。于春秋战国之际,竽笙并行,雅俗共赏,钟鼓同奏,此与《尚书》“笙镛以间”的记载相印证。

春秋战国楚墓、曾国墓中出土约有20件笙,仅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就出土6件笙。又如在湖北冮陵天星观MI出土了6件笙,墓中同岀编钟、磬、瑟、虎座鸟架鼓等系列乐器,墓主生前应该非常喜爱钟鼓笙竽等乐器。吹奏乐器,曾侯乙墓除了笙竽之外,还有竹质乐器排箫2件,竹质吹奏乐器篪。均为古代被先民重视的乐器之一。木质乐器琴,五弦琴、七弦琴和十弦琴等,还有弦乐筝也是十分古老。先后在荆门郭店战国楚墓出土七弦琴,更为人们深知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有五弦琴、十弦琴各1件。而瑟有12件。这一点令人深思。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