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前景 >> 正文 >> 正文

崔涛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国家工艺美术

来源:箫 时间:2022/12/11

民乐发明人崔涛:让听众在民乐里感受中国山水哲学

个人介绍

崔涛,山东沂源人,青年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竹笛学会理事、中国乐改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雅埙雅箫专利发明者。他的个人艺术成就入编《艺术中国》(音乐艺术家篇)、《中国音乐家辞典》等大型艺术辞书。被誉为新民乐领军人、最具实力青年演奏家。

从邮箱中收到崔涛老师来稿,一下子被这位青年的演奏家吸引。“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雅埙发明人”,两个不同的身份竟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确实让人感到惊奇。这是一位有什么样追求的音乐家,又是一位对民族乐器如此痴迷,进而创作发明出中国雅埙的工艺美术师?

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读崔涛老师研究民族乐器的文章,一步步走进这位音乐家的内心世界。

崔涛的专业是中国民族音乐,在演奏中要用到的乐器很多,他的演奏多以笙、埙、箫等为主。对我们普通民族音乐爱者来说,民族音乐家们的演奏是如此让人陶醉,一段悠长的音乐里,让人仿佛一下子走进了若隐若现的山水中。而大家所不知的是,民乐音乐家们为了将这美妙的音乐带给观众,是需要他们在演奏之余,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改进这些乐器的,我们大多数的演奏家们都是自己参与乐器的改进和制作。

对于民族音乐家来说,自己制作乐器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来调整,达到演奏的要求。比如中国笙演奏老师仲冬和先生、曹建国先生、方浦东先生都是演奏大师,同时也是制作大师。

对于音乐家崔涛来说也是如此。他从开始演奏民族乐器,到开始自己动手制作,再接着对于中华传统乐器的深入研究,使他开始有了进一步改进和发明新的民乐的想法。他先后研究撰写了《中国笙文化的哲学解读》、《中国埙的哲学解读》、《千锤百炼方成簧——笙制作大师桂宝栓》等文章,通过对中华传统民族乐器的研究,进而对民乐所体现的中国哲学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在不断的研究中,崔涛老师有了用民族乐器来表达中国哲学思想的想法。(国家工艺美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埙先由土而后成器,这是古人的智慧,无中生有的创造。埙制作工艺师从于已故中国埙制作大师方浦东先生。不借助任何现代机械,用纯手工捏制的方法和内膜法制作。这种制作的工艺有别于拉坯、灌浆等手法。制作时间会相对长一点,但是音色是其他制作法不能比拟的。

埙在西周的八音乐器分类法中独占“土”类,这说明最好的埙一定是土作的。刨除烧制、按孔设计和演奏法等因素。最重要的是制作的“方法”。自古至今关于埙的制作有很多的方法:“捏制法”、“沙袋法”、“盘条法”、“模具法”、“灌浆法”、“拉胚法”等等。我个人最推崇的是纯手工的“捏制法”。因为这种方法最为古老,最为直接和纯粹。是人的手和自然的土无缝链接。正所谓:观感化物、心手相应。无论是从整体造型还是从指法排列上来看,都与目前的主流埙有很大的区别。

这种制作方法看似简单而随性,实则对制作者的要求极高。首先要具备高超的演奏技艺,同时具备一定水准的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外形内韵的精确把握,深浅厚薄的准确拿捏。制作过程中有太多的不确定和即兴性。

好的乐器才能助力演奏家发出更好的乐音。所以,自己制作乐器,最初是演奏的需要。通过以史为鉴,融古通今。也是手工捏制埙的魅力所在。同时符合了我们古代哲学“天人合一、大道至简”的思想。崔涛介绍说,制作埙用时最长的是对泥土的加工。

崔涛首先要去田野,山岭上深挖采泥,要求泥巴有粘性,无沙石。采回来以后,用清水浸泡和稀,然后让它自然沉淀,沉淀完之后滤去水,把泥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再用锤子敲成粉,再用筛子筛,过滤掉杂质,然后再反复泡水,暴晒,去杂质。这一过程叫“蹬浆”。泥制的差不多后,再像揉面一样不停地揉,捶打。放缸里自然发酵。等泥巴发酵完了以后就可以开始制作。大概分为:捏制、整型、磨皮、定型、打孔、定调、调音、抛光,阴干、二次校音。然后就是烧制,出窑后去火,再微调校音。

他觉得任何时代都有其特有的时代特征,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国家工艺美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