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前景 >> 正文 >> 正文

赤壁赋的特殊句式

来源:箫 时间:2023/1/12
北京青春痘医院那个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627/9113049.html

赤壁赋特殊句式有: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疑问句等。

1、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1)固一世之雄也(语气词“也”,表判断,解释:本是盖世的英雄。)

(2)此非曹盂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解释:这难道不就是曹操的诗么?)

2、倒装句:指为了强调、突出等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倒装句有:主语和谓语倒置,定语、状语和中心语倒置。

(1)状语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是古代汉语中的状语后置句,“于赤壁之下”这个状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该移到“泛舟游”这个谓语的前面:苏轼与客人在赤壁下坐船游玩。)

(2)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就是宾语前置句式。此处,“何”为代词作宾语,等于“其为何然也”意思是:为什么这样呢?“何”:代指箫声;为:为什么;其:这样;然:……的样子。)

(3)定语后置句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有吹洞箫者客,定语“吹洞箫者”在此句中后置了。意思是有一个会吹洞箫的客人。)

3、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是各种语言的基本句式,在不同语言中被动句的语法有一些差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于: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翻译: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并不是“孟德困周郎”。)

4、疑问句:用陈述句的语序,在句尾加上问号,这样的问句通常来表达说话者的“设问”,“疑惑”等感情色彩。比正常的疑问句感情更为强烈。这样的问句不是侧重提问题,而是注重表达感受。汉语当中的疑问句与“反问句”、“设问句”等问句不同,汉语疑问句是我们词语表达最常见的问句。

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为什么变成这样子呢?何:为何;为什么。为:成为;变为。)

文章鉴赏:

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在”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所幸的是黄州地方官吏钦慕他的为人与俊才,非但不加管束,还常常任他在管区内纵情游山观水,而情豪兴逸的苏东坡则每游一地必有诗文纪盛,《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管》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赋、格律严谨的律赋,至中唐以后,赋开始向散文化发展、杜牧的《阿房宫赋》可称滥觞,欧阳修的《秋声赋》己趋向成熟,苏轼以横溢的才华和杰出的创造力,进一步兼取古文和赋的优点,写散文的手法作赋,他撰写的前后两篇《赤壁赋》自由流畅,似诗如画,蕴含深邃的哲理,把散文赋的写作技巧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这篇《赤壁赋》是韵文,从头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为"赋”这种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可以称得上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突破作出了巨大了贡献。

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穿于字里行间。《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句式特点:

《赤壁赋》多用对偶句,读来节奏鲜明、声韵优美,如"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等等,文中还有不少四字句,或四字短语,显得句式整齐,语言精练,形象优美,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等,朗朗上口,这些句式上的特点都值得我们细心品味。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拜五年,苏轼于七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这篇赋在艺术手法上有如下特点: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

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

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统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统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