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箫前景 >> 正文 >> 正文

魏晋时期的麦积山石窟中有哪些惊艳的艺术作

来源:箫 时间:2023/3/3
北京皮炎专治医院 http://liangssw.com/bozhu/11449.html

公元年,落日余晖笼罩下的三危山,迎来一名云游僧乐僔。传说手执锡杖的他,在那余晖光芒闪耀着的金光中,看见山间升起神奇的千佛像。这让乐僔欣喜若狂,他兴奋又虔诚地在三危山对面的岩壁上开凿出第一个洞窟。

不久,法良禅师也随之而至开凿出第二个洞窟。至此岁月流转至公元14世纪末,千年的虔诚与开凿,终成震撼世人的群体佛窟。如此多震撼世人的群体佛窟,人们将之称为“敦煌莫高窟”。

麦积山石窟

然而在震撼世人的敦煌莫高窟背后,还有一段不得不说的历史。

公元前年,古希腊人翻山越岭侵入印度。公元前年,古希腊人来到犍陀罗。尽管,古希腊人最终未能并吞印度这块土地,却遗留下希腊文化,在印度西北部那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这些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的希腊文化,与印度佛教结合,形成集绘画、雕塑、建筑艺术于一身的犍陀罗艺术。

“丝绸古道漾箫笙”,伴随着驼铃声,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一路东传,终于进入中国,犍陀罗艺术也随之来到中国。

犍陀罗艺术传到中国,影响了中国的佛教艺术。中国人开始凿石窟,建石窟寺,能工巧匠们在窟内创造着与佛教关系密切的雕塑、绘画以及建筑。这些在石窟内展现佛教文化的雕塑、绘画和建筑,被人们视为中国的石窟艺术。

传奇与智慧,由此开始缔造。

不只敦煌莫高窟,纵览整个魏晋南北朝,犍陀罗艺术的脚步还踏遍整个河西走廊。那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以及仙人崖灵应寺、武山县水帘洞等石窟群,它们汇聚而成河西石窟,将犍陀罗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融,绘制出更多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与风格的壁画内容。

麦积山石窟同样是我国石窟艺术中的瑰宝。这一石窟群开凿于十六国后秦时期,石窟现存有洞窟个,有壁画多平方米,有泥塑、石雕像多件。据考证,现存的麦积山石窟造像基本创作于魏晋南北朝。

麦积山石窟壁画的题材与技法,与敦煌早期壁画一致。值得一提的是,壁画运用了西域“凹凸法”,装饰壁画首见“背光”与“头光”作品。

石窟内佛像

层层朱色叠染,白粉描画五官。这种圆圈叠染法,使壁画中的人物五官恍似隆起,形同真人。窟内的供养人像,与敦煌莫高窟内描绘主要特征不同,在这里创作的画家们采用了严格的写实手法。

麦积山石窟内佛的“背光”,开启了装饰性壁画之源。它通常附在石窟后壁,沿着窟壁的穹隆从下而上通过佛的身躯,将莲花瓣形的图案往前覆盖于佛之头上,人们也将这种“背光”装饰成为“莲花举身光”,“头光”则由宝珠形图案装饰,且只装饰佛的头部。

“背光”与“头光”华美复杂,它们不只图案内容丰富,花纹也层数繁多。有小佛、火焰、缠枝植物花纹,还有飞天、莲花等图案纷呈夺目,花纹层数到后期甚至多达十几层。这两种装饰技巧未见于印度石窟,可推测为中国艺术家首创。在后来的岁月里,遍布中原北方各石窟。

装饰画题材中的“莲花纹饰”与“缠枝植物”,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之产物。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图案,更是发扬光大。它素雅,象征着“净土”,由之还衍生出“莲座”“莲眼”等称谓。包含麦积山石窟在内的河西石窟,窟内创作的装饰艺术,对中国文化发展之影响难以估量。

佛像

然而,在石窟内呕心沥血创作的艺术家们,不忘倾心创作,不忘为捐资佛寺之人留名姓,却忘记让自己名垂青史。唯一得以看见的,是他们遗留下的艺术作品与豁达胸襟。向创造中国石窟艺术的艺术家们致敬!

一言:《历史的风尚·魏晋南北朝》

编辑: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所研究生萧宸轩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6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